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5页 |
·城市供水现状 | 第11-12页 |
·二次供水设施现状 | 第12页 |
·二次供水水质现状 | 第12-15页 |
·饮用水水质标准变化 | 第15-16页 |
·停留时间对二次供水水质的影响 | 第16-19页 |
·二次供水水质污染原因 | 第16-18页 |
·停留时间对二次供水水质的影响 | 第18-1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28页 |
·试验材料 | 第22-24页 |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22-23页 |
·试验原水 | 第23页 |
·贮水装置及贮水条件 | 第23-24页 |
·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 第24-27页 |
·总氯、余氯的分析方法 | 第24页 |
·COD_(Mn)的分析方法 | 第24页 |
·细菌总数的分析方法 | 第24页 |
·氨氮的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亚硝氮的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硝酸盐的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主要水质指标及其限值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停留时间对不同原水二次供水污染物产生的影响 | 第28-56页 |
·主要测试指标的确定 | 第28-31页 |
·影响二次供水水质的主要因素 | 第28-29页 |
·主要检测指标的确定 | 第29-31页 |
·停留时间对二次供水水质的影响 | 第31-42页 |
·停留时间对二次供水余氯的影响 | 第31-34页 |
·停留时间对二次供水细菌总数的影响 | 第34-38页 |
·停留时间对二次供水耗氧量的影响 | 第38页 |
·停留时间对二次供水浑浊度的影响 | 第38-39页 |
·停留时间对二次供水氮元素的影响 | 第39-42页 |
·余氯衰减与原水水质指标的关系 | 第42-49页 |
·余氯衰减与初始余氯的关系 | 第44-45页 |
·余氯衰减与水温的关系 | 第45-47页 |
·余氯衰减与耗氧量的关系 | 第47-49页 |
·细菌总数与原水水质指标的关系 | 第49-53页 |
·二次供水过程中的硝化作用与原水水质的关系 | 第53-54页 |
·硝化作用与余氯的关系 | 第53页 |
·硝化作用与细菌总数的关系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使用水温对二次供水水质的影响 | 第56-62页 |
·使用水温的选取 | 第56页 |
·使用水温对二次供水水质的影响 | 第56-58页 |
·使用水温对二次供水细菌总数的影响 | 第56-57页 |
·使用水温对二次供水硬度的影响 | 第57-58页 |
·使用水温对饮用水挥发性有机物的影响 | 第58-61页 |
·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分析条件 | 第59页 |
·GC/MS 结果分析 | 第59-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二次供水水质污染防治措施 | 第62-79页 |
·广州市二次供水水箱水池现状 | 第62-64页 |
·二次供水消毒-微电解消毒 | 第64-73页 |
·微电解消毒原理 | 第65页 |
·二次供水微电解消毒实际应用研究 | 第65-73页 |
·本节小结 | 第73页 |
·无负压技术 | 第73-77页 |
·无负压技术原理 | 第74页 |
·无负压技术特点 | 第74-75页 |
·无负压技术实际应用研究 | 第75-77页 |
·本节小结 | 第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9-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附录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