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公寓污水深度处理回用工艺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6页 |
·我国水资源短缺现状及应对措施 | 第12-14页 |
·我国水资源现状 | 第12-13页 |
·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现象的措施 | 第13-14页 |
·生活污水深度处理回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深度处理回用概况 | 第14-15页 |
·校园生活污水处理回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学生公寓污水污染特性 | 第16-17页 |
·学生公寓污水排水规律 | 第16-17页 |
·学生公寓污水的水质特征 | 第17页 |
·表面活性剂概述 | 第17-21页 |
·表面活性剂在洗涤剂中的应用 | 第18页 |
·表面活性剂对环境的危害 | 第18-19页 |
·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性 | 第19-21页 |
·表面活性剂废水处理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表面活性剂废水处理技术 | 第21-22页 |
·低浓度表面活性剂污水深度处理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工艺技术路线的确定与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工艺技术路线的确定 | 第23-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特性研究 | 第26-32页 |
·引言 | 第26页 |
·LAS的生物降解性试验 | 第26-28页 |
·试验方法 | 第26-28页 |
·分析方法与仪器 | 第28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8-31页 |
·温度对LAS生物降解的影响 | 第28-29页 |
·pH值对LAS生物降解的影响 | 第29页 |
·初始浓度对LAS生物降解的影响 | 第29-30页 |
·溶解氧对LAS生物降解的影响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水解酸化处理学生公寓污水试验研究 | 第32-43页 |
·引言 | 第32-33页 |
·试验方法与内容 | 第33-35页 |
·试验方案 | 第33-34页 |
·试验水质和装置 | 第34-35页 |
·分析方法与仪器 | 第35页 |
·水解酸化反应器的挂膜启动试验 | 第35-37页 |
·挂膜启动试验过程 | 第35-36页 |
·启动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6-37页 |
·水解酸化反应器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 | 第37-40页 |
·HRT对LAS去除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HRT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冲击负荷对水解酸化效果的影响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两级生物膜工艺处理学生公寓污水试验研究 | 第43-56页 |
·引言 | 第43-44页 |
·试验方法与内容 | 第44-46页 |
·试验方案 | 第44-45页 |
·试验水质和装置 | 第45-46页 |
·测试方法与仪器 | 第46页 |
·反应器的启动试验 | 第46-48页 |
·接触氧化反应器的挂膜启动 | 第46-47页 |
·挂膜启动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7-48页 |
·接触氧化反应器运行参数的确定 | 第48-54页 |
·HRT对接触氧化反应器运行效果的影响 | 第48-52页 |
·气水比对生物接触氧化效果的影响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BAF深度处理二级生化出水试验研究 | 第56-74页 |
·引言 | 第56-59页 |
·污水深度处理回用工艺概述 | 第56-57页 |
·曝气生物滤池的工艺特征与研究进展 | 第57-59页 |
·试验内容与材料 | 第59-60页 |
·试验内容 | 第59页 |
·试验装置与试验水质 | 第59-60页 |
·测试方法与仪器 | 第60页 |
·曝气生物滤池挂膜启动 | 第60-62页 |
·挂膜启动方式 | 第60-61页 |
·挂膜启动期间处理效果 | 第61-62页 |
·曝气生物滤池运行参数的确定 | 第62-73页 |
·水力负荷对BAF运行效果的影响 | 第62-66页 |
·气水比对BAF运行效果的影响 | 第66-69页 |
·水力负荷和气水比变化对LAS的去除效果影响 | 第69-70页 |
·反冲洗方式及其操作参数的确定 | 第70-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学生公寓污水深度处理回用工艺工程应用 | 第74-78页 |
·工程概况 | 第74页 |
·回用工艺分析与工艺技术参数 | 第74-76页 |
·回用工艺分析 | 第74-76页 |
·工艺技术参数 | 第76页 |
·运行效果与经济效益分析 | 第76-77页 |
·回用工艺运行效果 | 第76-77页 |
·经济效益分析 | 第77页 |
·本章小节 | 第77-7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8-81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