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一、 绪论 | 第13-20页 |
(一)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1 问题提出 | 第13-15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三)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四)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 文献研究法 | 第19页 |
2 比较研究法 | 第19页 |
3 历史分析法 | 第19-20页 |
二、 中美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与比较 | 第20-33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 第20页 |
(二)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沿革 | 第20-21页 |
(三)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 第21-25页 |
1 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规范其行为举止 | 第22-23页 |
2 调适大学生不良心理,塑造其健康人格 | 第23-24页 |
3 激发大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 | 第24-25页 |
(四)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现况 | 第25-26页 |
(五) 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式及功能 | 第26-30页 |
1 美国通识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式 | 第26-27页 |
2 美国通识教育体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 第27-30页 |
(六) 美国通识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 第30-33页 |
1 加强对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健全公民杜会责任的教育 | 第30-31页 |
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整合 | 第31页 |
3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突出大学生主体性 | 第31页 |
4 突出渗透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 第31-33页 |
三、 中美通识教育的分析与比较 | 第33-47页 |
(一) 美国的通识教育 | 第33-38页 |
1 通识教育的起源及发展 | 第33-34页 |
2 通识教育的内涵和目标 | 第34-36页 |
3 主流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式 | 第36-38页 |
(二) 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的建设发展理路 | 第38-44页 |
1 我国通识教育发展历程 | 第38-40页 |
2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目标 | 第40-41页 |
3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 | 第41-44页 |
(三) 中美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 | 第44-47页 |
四、 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辨析 | 第47-56页 |
(一) 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 | 第47-48页 |
1 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目标 | 第47页 |
2 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目标 | 第47-48页 |
3 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 | 第48页 |
(二)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辨析 | 第48-56页 |
1 思想政治教育是广义的通识教育 | 第48-52页 |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课程不能互相取代 | 第52-56页 |
五、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课程的良性互动 | 第56-67页 |
(一) 形成互动动机制的必要性 | 第56-59页 |
1 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通识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持作用 | 第56-57页 |
2 我国国情要求通识教育必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 | 第57-58页 |
3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 | 第58-59页 |
(二) 形成互动机制的原则 | 第59-61页 |
1 要坚持功能互补 | 第59-60页 |
2 要坚持课程互通 | 第60页 |
3 要坚持方法互鉴 | 第60-61页 |
(三) 实施过程中在把握两者特点的基础上发挥优势 | 第61-64页 |
1 要体现好通识课程的特点 | 第61-62页 |
2 要实现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 | 第62-64页 |
(四) 实施互动机制的具体办法 | 第64-67页 |
1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活跃其教学方法 | 第64-65页 |
2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下发挥通识教育的优越性 | 第65页 |
3 全方位推动互动机制 | 第65-66页 |
4 师资是互动机制顺利推行的关键 | 第66-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件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