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绵粉蚧生物生态学特性及药剂防治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前言 | 第9-17页 |
| 1 扶桑绵粉蚧的分类地位 | 第9页 |
| 2 扶桑绵粉蚧鉴定特征 | 第9-11页 |
| 3 寄主与分布 | 第11-12页 |
| ·寄主植物 | 第11页 |
| ·分布 | 第11-12页 |
| 4 危害与扩散 | 第12-13页 |
| 5 生物学特性 | 第13页 |
| 6 防御机制 | 第13-14页 |
| 7 防治方法 | 第14-15页 |
| ·植物检疫 | 第14页 |
| ·农业防冶 | 第14页 |
| ·生物防治 | 第14-15页 |
| ·寄生性天敌 | 第14-15页 |
| ·捕食性天敌 | 第15页 |
| ·化学防治 | 第15-16页 |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 第一章 扶桑绵粉蚧生物学特性 | 第17-2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7-19页 |
| ·材料 | 第17页 |
| ·方法 | 第17-18页 |
| ·材料的采集 | 第17-18页 |
| ·形态特征 | 第18页 |
| ·生物学特性 | 第18页 |
| ·雌成虫怀卵量观察 | 第18页 |
| ·雨水对扶桑绵粉蚧的影响 | 第18页 |
|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第18-1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9-26页 |
| ·形态特征 | 第19-20页 |
| ·雌虫 | 第19-20页 |
| ·雄虫 | 第20页 |
| ·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20-22页 |
| ·生活史 | 第20-21页 |
| ·生活习性 | 第21页 |
| ·危害特点 | 第21-22页 |
| ·在寄主植物上的分布 | 第22页 |
| ·历期观察 | 第22-23页 |
| ·成虫怀卵量 | 第23-24页 |
| ·雨水对扶桑绵粉蚧活动的影响 | 第24-25页 |
| ·影响扶桑绵粉蚧生长、发育的其他因素 | 第25-26页 |
| ·讨论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扶桑绵粉蚧粗脂的提取 | 第27-31页 |
| ·试剂、仪器 | 第27页 |
|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 ·结果计算 | 第2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0页 |
| ·越冬前、后扶桑绵粉蚧的脂肪含量 | 第28-29页 |
| ·扶桑绵粉蚧在不同寄主上的脂肪含量 | 第29-30页 |
| ·讨论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药剂防治 | 第31-3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 ·供试药剂 | 第31页 |
| ·供试虫源 | 第31页 |
| ·试验设计 | 第31-32页 |
| ·调查方法 | 第32页 |
| ·防治效果分析 | 第32页 |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2-34页 |
| ·四种不同药剂对扶桑绵粉蚧成虫的防治效果 | 第32-33页 |
| ·四种不同药剂对扶桑粉蚧3龄若虫的防治效果 | 第33-34页 |
| ·讨论 | 第34-35页 |
| ·展望 | 第35-36页 |
| ·控制扶桑绵粉蚧的传播 | 第35页 |
| ·加强扶桑绵粉蚧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研究 | 第35页 |
| ·加强防治技术的研究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扶桑绵粉蚧实验室种群生命表的初步研究 | 第36-3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 ·试验地点 | 第36页 |
| ·试验方法 | 第36-3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7-38页 |
| ·讨论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简介 | 第46-47页 |
| 附图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