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劳动法论文

论我国劳动争议非讼解决机制的完善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7-9页
引言第9-15页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3页
   ·本文创新点第13-15页
第一章 我国劳动争议非讼解决机制的现状第15-22页
   ·引出问题:案例两则第15-17页
   ·我国劳动争议非讼解决机制的现状第17-22页
     ·协商、调解和仲裁制度的现状第17-19页
     ·各个程序衔接不畅第19-22页
第二章 我国现行劳动争议非讼解决机制的症结所在第22-32页
   ·劳动争议的性质定位存在偏差第22-25页
     ·劳动关系的本质性分析第22-23页
     ·劳动争议的性质第23-25页
   ·各个部门利益盘根错节第25-30页
     ·工会组织第25-26页
     ·政府部门第26-27页
     ·仲裁机构第27-28页
     ·人民法院第28-30页
   ·忽视对非诉机制中第三方主体的培育第30-32页
第三章 国外劳动争议非讼解决机制的比较第32-45页
   ·国外劳动争议非讼解决机制概况第32-33页
     ·德国第32-33页
     ·日本第33页
     ·美国第33页
   ·背景比较第33-36页
     ·经济情况第33-35页
     ·法律文化第35-36页
   ·制度比较第36-41页
     ·法律制度第36-38页
     ·组织机制第38-40页
     ·协商谈判第40-41页
   ·域外经验对我国的启发第41-45页
     ·对劳动争议进行分类处理第41-42页
     ·广泛应用劳动争议的非诉纠纷解决方式第42-43页
     ·高度重视劳动争议预防机制第43页
     ·贯彻“三方原则”第43-45页
第四章 对我国劳动争议非讼解决机制完善的几点建议第45-51页
   ·完善集体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第45-46页
   ·完善个别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第46-48页
     ·形成以政府调解为主导的调解模式第47页
     ·实行社会化仲裁第47-48页
   ·完善劳动争议处理的相关配套制度第48-51页
     ·提高劳动争议处理中第三方主体的素质第48页
     ·正确定位政府角色第48-49页
     ·加强劳动监察制约企业行为第49-51页
结语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5页
致谢第55-56页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企业工会独立性问题研究
下一篇:市县际边界地区警务协作模式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