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3页 |
·选题研究现状 | 第10页 |
·本论文选题基本内容及理论与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本论文选题的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 奢侈与奢侈品 | 第13-17页 |
·“奢侈”含义 | 第13页 |
·“奢侈品”含义 | 第13-14页 |
·中国奢侈品消费现状 | 第14-17页 |
·全球奢侈品消费,中国内地占 1/4 | 第14页 |
·中国奢侈品消费明年或将超日本居全球第一 | 第14-15页 |
·消费低龄化,炫耀性消费特征明显 | 第15-17页 |
2 手机的奢侈品化的发展过程研究 | 第17-22页 |
·第一代移动通信的问世——奢侈品化的萌芽期 | 第17-18页 |
·单纯的即时通讯工具 | 第17页 |
·大哥大统治下的财富实力的象征 | 第17-18页 |
·奢华材质的比拼的开始——奢侈品化的发展期 | 第18-19页 |
·加拿大奢华材质手机制造商 Mobiado 钻石黄金手机 | 第18页 |
·俄罗斯奢侈手机制造商 Gresso 用户自定义个性手机 | 第18-19页 |
·3G 网络功能强大的今天——奢侈品化的飞跃期 | 第19-22页 |
·强大的移动终端 | 第19-20页 |
·伴随互联网发展而日益丰富的功能 | 第20-22页 |
3 手机奢侈品化的原因分析 | 第22-30页 |
·奢侈品品牌染指手机市场 | 第22-25页 |
·进军手机市场的奢侈品品牌主要集中在时装、腕表及豪车 | 第22-24页 |
·奢侈品品牌涉足手机市场的动机与目的 | 第24-25页 |
·鲜明的身份识别(以 iphone 为例) | 第25-28页 |
·社会群体的定位 | 第25页 |
·高辨识度的身份标签 | 第25-26页 |
·“圈子论”的 iphone 购买契机 | 第26-27页 |
·“随身性”推波助澜 | 第27-28页 |
·购买后的再消费 | 第28-30页 |
·独享的私人服务 | 第28页 |
·手机的附加消费 | 第28-30页 |
4 手机奢侈品化透视下的受众感观价值研究 | 第30-46页 |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30-32页 |
·确定研究对象 | 第32页 |
·问卷设计 | 第32-35页 |
·设计过程 | 第32-33页 |
·问卷指标设计 | 第33-35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数据整理与分析 | 第36-46页 |
·问卷回收与资料整理 | 第36页 |
·量表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36-37页 |
·奢侈品感观价值测量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7-38页 |
·奢侈品感观价值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38-41页 |
·人口学变量与奢侈品感观价值之间的联系 | 第41-46页 |
5 手机奢侈品化的传播学意义及理性对待 | 第46-51页 |
·手机奢侈品化的传播学意义 | 第46-48页 |
·促进手机电子商务的发展 | 第46页 |
·促进了手机媒体的发展 | 第46-47页 |
·削弱“议程设置”功能及“把关人”理论 | 第47-48页 |
·理性对待手机的奢侈消费 | 第48-51页 |
·形成正确的消费心态 | 第48-49页 |
·把握奢侈消费的“度” | 第49页 |
·倡导绿色健康消费 | 第49-50页 |
·发挥传媒引导作用 | 第50-51页 |
结束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3页 |
附录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