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导言 ——为何以及如何研究荀子的“分”思想 | 第10-22页 |
·“分”是荀子政治法律思想中的重要范畴 | 第10-15页 |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问题意识与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思路、方法和可行性分析 | 第17-22页 |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 第20-22页 |
2 “分”的语源、词义和含义变迁 | 第22-30页 |
·“分”的语源:产生与流变 | 第22-23页 |
·“分”的词义:分类与辨析 | 第23-24页 |
·作为法哲学范畴的“分”的含义变迁 | 第24-30页 |
3 先秦“分”思想的总体图景 | 第30-50页 |
·孕育、萌生、兴盛:先秦时期“分”思想的纵向考察 | 第30-35页 |
·孕育:先秦早期至春秋末期“分”思想的潜滋 | 第30-32页 |
·萌生:战国早期至战国中期“分”思想的发展 | 第32-34页 |
·兴盛:战国末期“分”思想的勃兴 | 第34-35页 |
·无分、有分、非分:先秦诸子“分”思想的横向比较 | 第35-46页 |
·“无分”:老庄道家的思想特质 | 第35-36页 |
·有分:儒家、黄老道家、法家和杂家的思想共识 | 第36-45页 |
·非分:墨子对儒家“分”思想的反动 | 第45-46页 |
·先秦诸子政治法律理论谱系:以“分”为中心范畴的视角 | 第46-50页 |
4 荀子“分”思想的基本面相 | 第50-60页 |
·荀子之“有分”:“仁→义→礼、法→分”的致思框架 | 第50-53页 |
·荀子“分”思想对孔孟儒家思想的推拓 | 第53-56页 |
·“分”析《荀子》:文本的梳理与考察 | 第56-58页 |
·小结 | 第58-60页 |
5 荀子“分”思想的根据 | 第60-86页 |
·终极根据:天人观 | 第60-72页 |
·荀子之“天” | 第61-67页 |
·天人观:荀子“分”思想的终极根据 | 第67-71页 |
·小结 | 第71-72页 |
·人性根据:人性观 | 第72-78页 |
·荀子的人性观 | 第72-75页 |
·人性观:荀子“分”思想的人性根据 | 第75-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理论根据:名实观 | 第78-86页 |
·荀子的名实观 | 第78-81页 |
·名实观:荀子“分”思想的理论根据 | 第81-85页 |
·小结 | 第85-86页 |
6 荀子论“分”的意义 | 第86-94页 |
·“分”的社会意义:“群”的维系 | 第86-89页 |
·“分”的政治意义:“治”的达致 | 第89-92页 |
·小结 | 第92-94页 |
7 荀子论“分”的厘定 | 第94-112页 |
·定分的主体:圣人与圣王 | 第94-100页 |
·定分的原则:等差有别、论德量能、统合整一 | 第100-105页 |
·差序等级原则 | 第101-103页 |
·论德量能原则 | 第103-104页 |
·统合整一原则 | 第104-105页 |
·定分的方式:隆礼重法 | 第105-110页 |
·隆礼以定分 | 第105-107页 |
·重法以定分 | 第107-108页 |
·礼和法在定分中的关系 | 第108-110页 |
·小结 | 第110-112页 |
8 荀子论“分”的遵守 | 第112-130页 |
·守分的主体及其内容 | 第112-119页 |
·圣王之分 | 第113-115页 |
·君子之分 | 第115-117页 |
·臣吏之分 | 第117-118页 |
·庶民之分 | 第118-119页 |
·守分的要求和标准 | 第119-125页 |
·守分的要求 | 第120-123页 |
·守分的标准 | 第123-125页 |
·守分的保障 | 第125-128页 |
·教化为先 | 第126-127页 |
·渐庆赏,严刑罚 | 第127-128页 |
·刑赏轻重有度 | 第128页 |
·小结 | 第128-130页 |
9 余论 | 第130-142页 |
·一个可能的疑问:先秦时期的“分”思想缘何只是昙花一现? | 第130-134页 |
·形似神殊:“分”与“权利”、“义务”辩正 | 第134-139页 |
·形之似:“分”与权利、义务含义上的通洽 | 第134-135页 |
·神之殊:分与权利、义务的重要差异 | 第135-138页 |
·小结 | 第138-139页 |
·荀子“分”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139-142页 |
·荀子“分”思想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建提供思想资源 | 第139页 |
·荀子“分”思想可以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精神支持 | 第139-140页 |
·荀子“分”思想可以为接引西方法治精神提供思想基础 | 第140页 |
·小结 | 第140-142页 |
致谢 | 第142-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2页 |
附录 | 第152-158页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目录 | 第152页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第152-153页 |
C “分”字体变迁以及各种载体上的书写方法 | 第153-154页 |
D《荀子》各篇对“分”这个语词的使用情况 | 第154-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