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11-13页 |
(一) 国家、区域层面开放开发背景 | 第11-12页 |
(二) 地理区位历史特殊化背景 | 第12页 |
(三) 城镇化进程严重滞后背景 | 第12-13页 |
二、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4页 |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一) 文献回顾 | 第14-16页 |
(二) 文献述评 | 第16页 |
四、本论文的组织、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一) 论文的组织 | 第16-17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三)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五、本论文可能的创新 | 第18-19页 |
(一) 在研究领域上有所创新 | 第18页 |
(二) 在研究视角上有所创新 | 第18页 |
(三) 在内容上有所创新 | 第18-19页 |
第二章“协同进化”与“城乡互动”:城镇协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 第19-27页 |
一、城镇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一) 协同进化理论 | 第19-20页 |
(二) 互利共生理论 | 第20-21页 |
(三) 城乡互动理论 | 第21-22页 |
(四) 增长极理论 | 第22-23页 |
(五) 点-轴开发理论 | 第23-24页 |
二、城镇协同发展的国内外实践 | 第24-27页 |
(一) 国外城镇协同发展模式举隅 | 第24页 |
(二) 中国典型城镇协同发展模式 | 第24-25页 |
(三) 国内外城镇协同发展模式的启示与借鉴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探索与困境:龙山来凤“跨省融城”、巴东“一县双城”模式的现状考察 | 第27-48页 |
一、县域内城镇协同发展模式——巴东“一县双城” | 第27-42页 |
二、跨行政区域城镇协同发展模式——龙山来凤“跨省融城” | 第42-48页 |
第四章 比较与分析:民族地区城镇协同发展模式的选择 | 第48-60页 |
一、龙山来凤“跨省融城”与巴东“一县双城”的比较 | 第48-54页 |
(一) 城镇协同发展的基础环境比较 | 第48-51页 |
(二) 经济发展状况比较 | 第51-53页 |
(三) 既有模式的形成机理比较 | 第53-54页 |
(四) 城镇协同发展的目标比较 | 第54页 |
二、城镇化模式与龙山、来凤和巴东城镇化模式选择 | 第54-57页 |
(一) 一般城镇化模式类型 | 第55页 |
(二) 龙山、来凤城镇协同模式选择:中心辐射型模式 | 第55-56页 |
(三) 巴东城镇协同模式选择:带状联结模式 | 第56-57页 |
三、“跨省融城”、“一县双城”对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启示 | 第57-60页 |
(一) “跨省融城”对省际边界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启示 | 第57-58页 |
(二) “一县双城”对移民迁建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启示 | 第58-60页 |
第五章 设计与建构:龙山来凤“跨省融城”、巴东“一县双城”发展战略框架 | 第60-73页 |
一、城镇协同发展战略框架 | 第60-71页 |
(一) “跨省融城”模式发展阶段 | 第60-63页 |
(二) 巴东“一县双城”模式战略框架 | 第63-71页 |
二、民族地区城镇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71-73页 |
(一) 提高区域间通达能力 | 第71页 |
(二) 增加城镇密度,建立若干中小城镇群 | 第71页 |
(三) 壮大中心城市的实力,加强重点城镇建设 | 第71-72页 |
(四) 加大政策制度协调力度,统筹城乡区域一体化进程 | 第72页 |
(五) 贯彻生态城镇建设理念,促进区域城乡可持续发展 | 第72-73页 |
结语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