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金融危机折射出金融监管弊端 | 第13-23页 |
一、监管理念:对新自由主义的价值否定 | 第13-15页 |
(一) 金融市场自我稳定机制具有有限性 | 第13页 |
(二) 寡头垄断竞争格局易产生合谋行为 | 第13-14页 |
(三) 各类金融机构的内部治理机制存在缺陷 | 第14页 |
(四) 过度依赖市场主体的自我监管等于没有监管 | 第14-15页 |
二、监管体制:“双线多头”导致监管不力 | 第15-19页 |
(一) 监管真空长期存在风险不断累积 | 第16-17页 |
(二) 监管重叠导致监管效率低下 | 第17-18页 |
(三) 监管套利频繁发生危害全球金融市场 | 第18-19页 |
三、法律制度:风险防控设计中的政府缺位 | 第19-23页 |
(一) 金融衍生品设计缺乏监管 | 第20-21页 |
(二) 政府监管作用被排斥于防控机制之外 | 第21-22页 |
(三) 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长期缺位 | 第22-23页 |
第二章 金融危机下国际金融监管立法改革新动向 | 第23-38页 |
一、美国金融监管立法改革 | 第23-26页 |
(一) 美国金融监管立法改革主要措施 | 第23-25页 |
(二) 美国金融监管立法改革评析 | 第25-26页 |
二、英国金融监管立法改革 | 第26-28页 |
(一) 英国金融监管立法改革主要措施 | 第27-28页 |
(二) 英国金融监管立法改革评析 | 第28页 |
三、欧盟金融监管立法改革 | 第28-32页 |
(一) 欧盟金融监管立法改革主要措施 | 第29-31页 |
(二) 欧盟金融监管立法改革评析 | 第31-32页 |
四、国际金融监管立法改革新趋势 | 第32-38页 |
(一) 摒弃新自由主义的监管理念,但市场主导仍是主流 | 第32-33页 |
(二) 突出系统性风险监管,加强宏观审慎监管 | 第33-34页 |
(三) 强调全面监管理念,填补监管漏洞 | 第34-35页 |
(四) 加强对金融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保护 | 第35-36页 |
(五) 提升监管当局的危机处理能力 | 第36页 |
(六) 改进金融企业公司治理和激励机制成为重要的关注点 | 第36-37页 |
(七) 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已成为共识 | 第37-38页 |
第三章 金融危机下中国面临的监管困境 | 第38-45页 |
一、中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分业监管 | 第38-39页 |
二、中国金融监管困境:混业风险与分业监管失衡 | 第39-43页 |
(一) 监管主体本身的问题 | 第40页 |
(二) 对金融控股公司存在监管盲区 | 第40-41页 |
(三) 对金融创新缺乏有效监管 | 第41-42页 |
(四) 系统性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 | 第42-43页 |
三、金融全球化下的金融生态:必须面对的现实 | 第43-45页 |
(一) 入世挑战:金融市场开放与监管滞后的矛盾 | 第43-44页 |
(二) 资本跨域流动:加强国际金融监管之必要 | 第44-45页 |
第四章 金融危机下中国金融监管改革 | 第45-54页 |
一、监管模式:金融监管改革的基础 | 第45-47页 |
(一) 分业监管与统一监管的选择 | 第45-46页 |
(二) 设立实体化、法治化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 第46-47页 |
二、金融创新监管:金融监管改革的核心 | 第47-49页 |
(一) 正确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 第47-48页 |
(二) 以监管制度创新促进金融业务创新 | 第48-49页 |
三、系统性风险监管:金融监管改革的重心 | 第49-50页 |
(一) 明确央行在防范系统性风险中的作用 | 第49页 |
(二) 明确监管部门系统性风险监管权限 | 第49-50页 |
四、金融消费者利益保护:金融监管改革的目标 | 第50-53页 |
(一) 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 | 第52页 |
(二) 健全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行业自律机制 | 第52页 |
(三) 健全金融消费者投诉与受理机制 | 第52-53页 |
五、国际监管协调与合作:金融监管改革的热点 | 第53-54页 |
(一) 加强与国际金融监管组织的合作 | 第53页 |
(二) 加强与其他国家监管当局的交流与合作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