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1. 引言 | 第14-28页 |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14-20页 |
·作图群体的类型 | 第14-16页 |
·F2 群体 | 第15页 |
·BC 群体 | 第15页 |
·DH 群体 | 第15页 |
·永久 F2 群体 | 第15-16页 |
·近等基因系 | 第16页 |
·RIL 群体 | 第16页 |
·亲本选择与群体大小 | 第16-17页 |
·亲本选择 | 第16-17页 |
·群体大小 | 第17页 |
·DNA 分子标记 | 第17-19页 |
·简单序列重复 (Simple Sequence Repeats, SSRs) | 第18页 |
·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 (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ISSR) | 第18页 |
·多样性微阵列技术(Diversity Arrays Technology, DArT) | 第18-19页 |
·小麦遗传图谱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小麦的经典遗传图谱研究进展 | 第19页 |
·小麦分子遗传图谱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的方法 | 第20-27页 |
·QTL 作图的统计方法 | 第21-23页 |
·单标记分析法(Single MarkerAnalysis,SMA) | 第21页 |
·区间作图法(Interval Mapping, IM) | 第21-22页 |
·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lex Interval Mapping,CIM) | 第22页 |
·完备区间作图法(Inclusive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ICIM) | 第22-23页 |
·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Mixed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MCIM) | 第23页 |
·小麦 QTL 研究进展 | 第23-27页 |
·分蘖 | 第23-24页 |
·株高及相关农艺性状 | 第24-25页 |
·叶部形态 | 第25页 |
·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 | 第25-27页 |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第27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7-2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8-33页 |
·试验材料 | 第28页 |
·实验方法 | 第28-32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28页 |
·DNA 的提取 | 第28-29页 |
·PCR 产物的扩增 | 第29-30页 |
·引物 | 第29页 |
·PCR 扩增体系 | 第29页 |
·PCR 扩增程序 | 第29-30页 |
·电泳分析 | 第30-31页 |
·胶的制备 | 第30页 |
·扩增产物的电泳 | 第30-31页 |
·银染 | 第31页 |
·主要试剂的配置 | 第31-32页 |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32页 |
·田间试验设计 | 第32页 |
·性状的调查或测定 | 第32-33页 |
·分蘖的测定 | 第32页 |
·株高和抽穗期调查 | 第32页 |
·叶部相关性状的调查 | 第32-33页 |
·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调查 | 第33页 |
·数据统计和 QTL 分析 | 第33页 |
·QTL 命名 | 第3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62页 |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33-40页 |
·小麦 SSR 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33-34页 |
·偏分离标记位点的分布 | 第34页 |
·偏分离的热点区域 | 第34-40页 |
·重要性状的 QTL | 第40-62页 |
·性状表型变异分析 | 第40-45页 |
·分蘖相关性状的表型变异分析 | 第40-41页 |
·农艺性状的表型分析 | 第41-42页 |
·叶部形态的表型分析 | 第42-43页 |
·产量相关性状的表型分析 | 第43-45页 |
·QTL 定位 | 第45-55页 |
·分蘖相关性状的 QTL 定位 | 第45-46页 |
·农艺性状的 QTL 定位 | 第46-49页 |
·叶部形态的 QTL 定位 | 第49-51页 |
·产量相关性状的 QTL 定位 | 第51-55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55-58页 |
·不同性状 QTL 聚集 | 第58-62页 |
4. 讨论 | 第62-65页 |
·分子标记偏分离的原因 | 第62页 |
·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与群体扩展 | 第62-63页 |
·分蘖及单株穗数和单株产量 | 第63页 |
·部分性状 QTL 定位结果比较 | 第63-64页 |
·不同性状 QTL 聚集现象 | 第64-65页 |
·QTL 与环境 | 第65页 |
5.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