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2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9页 |
二、调查对象的选取 | 第9-10页 |
三、相关研究动态 | 第10页 |
四、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五、主要的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都匀市水族三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 第12-27页 |
第一节 都匀市水族三乡基本情况 | 第12-14页 |
一、基场水族乡基本情况 | 第12-13页 |
二、阳和水族乡基本情况 | 第13页 |
三、奉合水族乡基本情况 | 第13-14页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含义 | 第14-17页 |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要求 | 第14-16页 |
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 第16-17页 |
第三节 都匀市水族三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 第17-19页 |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是前提 | 第17页 |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是先导 | 第17页 |
三、搞好宣传,营造新农村建设氛围 | 第17-18页 |
四、整合资源,抓好示范 | 第18页 |
五、政府引导、农民主体是原则 | 第18页 |
六、扎实推进、注重实效是关键 | 第18-19页 |
七、多方筹措、整合投入是保障 | 第19页 |
第四节 都匀市水族三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 | 第19-27页 |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 | 第19-20页 |
二、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农民收入得到提高 | 第20-22页 |
三、以村寨整治为主的村容村貌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 第22-24页 |
四、农民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乡风文明建设不断进步 | 第24-25页 |
五、村级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村民自治水平不断提高 | 第25-27页 |
第二章 都匀市水族三乡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境 | 第27-35页 |
第一节 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财政收入力度有限 | 第27-29页 |
一、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 第27页 |
二、生态环境制约经济持续发展 | 第27-28页 |
三、财政投入力度有限 | 第28-29页 |
四、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 第29页 |
五、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 第29页 |
第二节 农民新农村建设主体意识淡薄 | 第29-31页 |
一、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缺乏科学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 第30页 |
二、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 第30-31页 |
三、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新农村建设缺乏骨干 | 第31页 |
四、农民主体与政府主导关系不明确,农民参与程度不高 | 第31页 |
第三节 农民生产增收渠道相对单一 | 第31-35页 |
一、农业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差,影响农民增收 | 第32页 |
二、农业产前产后服务业不发达,影响农民增收 | 第32-33页 |
三、农民自身素质较低,影响农民增收 | 第33页 |
四、政府没有充分发挥农民增收的第一推动力作用 | 第33-35页 |
第三章 都匀市水族三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困境的破解路径 | 第35-49页 |
第一节 抓住机遇,着眼长远,积极推进 | 第35-37页 |
一、抓住机遇,积极推进 | 第35-36页 |
二、着眼长远,制定好建设规划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坚持分类指导,稳步有序实施 | 第37-39页 |
一、在产业发展方面注意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 | 第38页 |
二、在村寨建设方面注意民族特色 | 第38-39页 |
三、有效结合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目标 | 第39页 |
第三节 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群众的主体性作用 | 第39-41页 |
一、要发挥农民的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 | 第40页 |
二、要体现农民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意识 | 第40-41页 |
第四节 要在发展农村经济上取得新突破,增加农民收入 | 第41-44页 |
一、各级政府要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 | 第41-42页 |
二、要在农村经济发展上取得突破,增加农民收入 | 第42-44页 |
三、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 第44页 |
第五节 抓好农村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 第44-46页 |
一、发展农村教育培训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素质 | 第44-45页 |
二、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 第45-46页 |
第六节 保护生态环境,发挥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产业 | 第46-49页 |
一、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 | 第46-47页 |
二、发挥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产业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3-55页 |
后记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