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市农业推广模式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选题目的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1-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农业推广的概念及其模式类型 | 第13-18页 |
·农业推广的基本概念 | 第13-14页 |
·狭义的农业推广 | 第13页 |
·广义的农业推广 | 第13-14页 |
·农业推广的基本程序 | 第14-15页 |
·项目的选择与确定 | 第14页 |
·进行小面积试验 | 第14页 |
·成果与方法的示范 | 第14页 |
·培训指导与咨询 | 第14-15页 |
·综合服务 | 第15页 |
·普及推广 | 第15页 |
·结果评价 | 第15页 |
·农业推广的原则 | 第15-16页 |
·因地制宜的原则 | 第15页 |
·技术推广与智力开发并重的原则 | 第15-16页 |
·综合效益原则 | 第16页 |
·农业推广模式的类型 | 第16-18页 |
·常规推广模式 | 第16页 |
·培训与访问相结合的模式 | 第16页 |
·综合乡村发展计划模式 | 第16页 |
·项目带动模式 | 第16页 |
·商品发展与生产系统模式 | 第16-17页 |
·农作系统开发模式 | 第17页 |
·科研+教育+推广"三位一体" | 第17页 |
·自我组织型服务模式 | 第17-18页 |
第三章 国内外农业推广典型模式及启示 | 第18-25页 |
·国外农业推广典型模式 | 第18-20页 |
·政府主导型 | 第18页 |
·农民组织主导型 | 第18-19页 |
·农业院校及科研院所主导型 | 第19页 |
·双轨模式 | 第19-20页 |
·国内农业推广模式创新实践 | 第20-22页 |
·农村科技合作社 | 第20-21页 |
·农业科技大院 | 第21页 |
·农村科技服务港 | 第21-22页 |
·国内外农业推广模式对我国农业推广发展的启示 | 第22-25页 |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渠道投入机制 | 第22页 |
·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推广模式 | 第22-23页 |
·积极推进农业推广体制的一体化进程 | 第23页 |
·逐步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 | 第23页 |
·积极发展和壮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 第23-24页 |
·创新推广方法和手段,确保农业推广工作质量 | 第24页 |
·合理细分受众群体,使农业推广结构具有鲜明的层次 | 第24-25页 |
第四章 青州市农业推广环境及实践模式 | 第25-32页 |
·青州市农业推广环境 | 第25-26页 |
·农业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环境 | 第25-26页 |
·政策环境 | 第26页 |
·农业推广的受众环境 | 第26页 |
·青州市农业推广机构建设情况 | 第26-27页 |
·青州市农业推广主要实践模式 | 第27-32页 |
·专业合作组织带动 | 第27-29页 |
·区域品牌带动 | 第29页 |
·龙头企业带动 | 第29-30页 |
·科技带动 | 第30页 |
·农业品牌节会带动 | 第30-32页 |
第五章 青州市农业推广模式特点分析 | 第32-36页 |
·青州市五种农业推广模式的分析比较 | 第32-33页 |
·专业合作组织模式分析 | 第32页 |
·区域品牌带动模式分析 | 第32页 |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分析 | 第32-33页 |
·科技带动模式分析 | 第33页 |
·农业品牌节会带动模式分析 | 第33页 |
·青州市农业推广模式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 第33-36页 |
·青州市农业推广模式的特点 | 第33-34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34-36页 |
第六章 青州市农业推广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 第36-39页 |
·建议及对策 | 第36-37页 |
·明确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定位和设置方式 | 第36页 |
·发展自下而上的农业推广模式 | 第36页 |
·加强农业推广队伍建设 | 第36-37页 |
·理顺管理机制,按照农业区域化设置农业推广机构 | 第37页 |
·保障农技推广机构的投入 | 第37页 |
·逐渐淡化政府的主导地位 | 第37页 |
·全文结论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作者简介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