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论文--经济数学方法论文

我国产业集聚的地区差异性分析—兼论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第一章 导论第12-31页
   ·问题的提出第12-14页
   ·文献综述第14-26页
     ·地区经济差距研究综述第14-18页
     ·产业集聚研究综述第18-26页
   ·研究对象、基本思路和结构安排第26-28页
     ·研究对象及相关说明第26页
     ·基本思路与结构安排第26-28页
   ·研究方法和手段第28-29页
   ·研究的创新点第29-31页
第二章 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演化及其结构分解第31-43页
   ·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趋势及产业构成第32-34页
     ·改革开放以来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趋势第32-33页
     ·地区经济差距的产业构成第33-34页
   ·地区经济差距变化的产业构成第34-40页
     ·基尼系数的结构分解法第35-36页
     ·30省市的基尼系数变化的产业构成第36-40页
   ·地区经济差距的地区构成第40页
   ·本章小结第40-43页
第三章产业集聚水平及地区差异性分析第43-73页
   ·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第43-51页
     ·研究对象界定与指标设计第43-45页
     ·实证分析第45-51页
     ·几点启示第51页
   ·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第51-57页
     ·中国地区工业集聚特征第52-53页
     ·计量模型、变量定义和数据说明第53-55页
     ·计量分析结果及说明第55-57页
     ·政策含义第57页
   ·工业集聚的细化分析:以我国20 个制造行业为例第57-62页
     ·改革进程中工业经济的规模经济以及地理集聚的实证分析第58-62页
   ·基于产业集聚的省际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第62-71页
     ·理论述评第63-65页
     ·经验证据第65-68页
     ·实证检验和分析第68-71页
     ·几点结论和建议第71页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四章 基于企业选址视角的产业集聚机理分析第73-93页
   ·基于空间竞争的企业选址模型第74-79页
     ·基本模型构造第74-75页
     ·古诺竞争与纳什均衡第75-79页
     ·分析结果第79页
   ·基于空间互补的企业选址模型第79-83页
     ·基于分散决策的企业选址行为第79-81页
     ·基于空间互补的异质企业间的选址行为第81-83页
     ·结论第83页
   ·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区位选择: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第83-92页
     ·FDI 区位选择回顾第83-85页
     ·FDI 在华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第85-87页
     ·计量模型与数据来源第87-88页
     ·计量检验与结果分析第88-91页
     ·政策启示第91-92页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第五章 产业集聚形成机制及其对区域差距的影响第93-108页
   ·产业集聚形成机制第93-97页
     ·企业追求低成本的自发需要是产业集聚形成的首要因素第94页
     ·外部经济效应是产业集聚的主要向心力第94-96页
     ·投资者的区位选择加强了现有的制造业地理集中第96页
     ·地方因素吸引了相关产业聚集第96-97页
   ·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第97-99页
     ·产业集聚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第98页
     ·产业集聚是区域创新系统的一种重要实现方式第98-99页
     ·产业集聚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方式第99页
   ·产业集聚促进经济增长及扩大区域差距的实证分析第99-106页
     ·文献回顾及述评第99-100页
     ·基本模型设定第100-101页
     ·样本数据与指标说明第101-102页
     ·实证分析第102-106页
     ·启示第106页
   ·本章小结第106-108页
第六章 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第108-120页
   ·中部地区制造业的优势分析第108-115页
     ·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背景第108-109页
     ·中部地区制造业在全国的地位第109-111页
     ·中部地区大类行业的比较优势第111-112页
     ·中部地区小类行业的比较优势第112-114页
     ·基本结论第114-115页
   ·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对策第115-119页
     ·根据地区特点,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第115-116页
     ·制定适合中部地区的产业集聚规划第116页
     ·努力发展主导产业和产业集聚,带动经济腾飞第116-118页
     ·鼓励民营制造业在中部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第118页
     ·加大对与制造业相关联的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第118-119页
   ·本章小结第119-120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20-122页
   ·全文总结第120-121页
   ·研究展望第121-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31页
致谢第131-132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2-133页
附表第133-135页
 附表1:产业集聚影响因素计量分析原始数据(全国部分)第133-135页
 附表2:2002 年制造业20 个行业的产值份额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汉魏六朝器物赋研究
下一篇:辣椒干制方法与风味特征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