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5页 |
Abstract | 第15-20页 |
文献综述 | 第20-36页 |
1 现代科学方法研究 | 第20-24页 |
2 传统文献、理论研究 | 第24-29页 |
3 中药五味相关的新兴科研思路 | 第29-30页 |
4 中药“五味”理论评述 | 第30页 |
5 讨论: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 第30-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6页 |
1 绪论 | 第36-43页 |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结构论的重要启示 | 第36-37页 |
·从历史学角度入手研究中药“五味”理论系统的必要性 | 第37-38页 |
·文章的写作思路 | 第38-39页 |
·几个重要名词的诠释与辨析 | 第39-41页 |
·“五味”与五味 | 第39页 |
·中药五味 | 第39-41页 |
·“五味”理论与中药“五味”理论 | 第41页 |
·系统与体系 | 第41页 |
·文章创新点 | 第41-43页 |
2 味的起源——远古至西周 | 第43-48页 |
·味的本义为滋味 | 第44页 |
·味最初通过口尝获得 | 第44-46页 |
·初期对于味种类的划分 | 第46-48页 |
3 “五味”理论的奠基期——春秋至西汉 | 第48-82页 |
·早期“五味”理论的产生及内容 | 第49-72页 |
·阴阳、五行理论的产生 | 第49-51页 |
·五行理论在非医学领域中的发展 | 第51-54页 |
·医学对五行理论的引入及“五味”理论的产生及内容 | 第54-70页 |
·五味称谓之肇始及五味内涵 | 第54-55页 |
·五行配属“五味”理论 | 第55-63页 |
·五味功效相关理论 | 第63-67页 |
·气味阴阳薄厚理论 | 第67页 |
·五味之害 | 第67-70页 |
·“五味”理论的早期构建 | 第70-72页 |
·初级“五味”理论构建 | 第70-71页 |
·深层次“五味”理论构建 | 第71-72页 |
·“五味”与“四气”实质之探讨 | 第72-76页 |
·“五味”理论中五味的实质 | 第72-74页 |
·四气的实质 | 第74-76页 |
·春秋至西汉五味其它问题探讨 | 第76-82页 |
·五味的生成 | 第76-77页 |
·五味的获得 | 第77-78页 |
·五味的种类 | 第78-79页 |
·味与臭的关系 | 第79-80页 |
·味与毒性 | 第80-82页 |
4 中药五味的产生及“五味”理论发展期——东汉至五代 | 第82-118页 |
·中药五味在本草学中的发展 | 第83-95页 |
·本草著作对五味称谓的引入 | 第83-84页 |
·本草学对五味及其理论的漠视 | 第84-86页 |
·中药五味的标注传承 | 第86-93页 |
·《神农本草经》中药物药味的标定 | 第86-88页 |
·后世本草文献对于药味的传承 | 第88-93页 |
·本草学对中药五味的发展 | 第93-95页 |
·药味种类的增加 | 第93-94页 |
·口尝药味的影响因素 | 第94-95页 |
·医家对“五味”理论的发展 | 第95-118页 |
·运气学说影响下产生的具有“式”性质的“五味”理论 | 第95-111页 |
·大运“三气”之五味配属 | 第96-98页 |
·(药)植物生成观及六气在泉其味、其治 | 第98-99页 |
·司天、在泉、中运之气致病药食宜 | 第99-103页 |
·客气五味所资 | 第103页 |
·五运六气胜复的五味调治 | 第103-111页 |
·散在于医书中的“五味”理论 | 第111-117页 |
·治疗原则 | 第111-113页 |
·疾病诊断 | 第113-114页 |
·解释病因 | 第114页 |
·禁忌 | 第114-116页 |
·预防养生 | 第116-117页 |
·“五味”理论与药物药味的首度“汇通” | 第117-118页 |
5 中药“五味”理论系统构建期——宋、金、元 | 第118-156页 |
·中药五味的标定 | 第119-132页 |
·北宋前中期的口尝五味 | 第119-122页 |
·北宋后期药物功效反推、以类相推的药味的出现及药味修订 | 第122-132页 |
·理论反推中药五味的出现 | 第123-125页 |
·理论反推药味的传承及以类相推药味的出现 | 第125-127页 |
·理论反推药味的高峰期 | 第127-132页 |
·“五味”理论 | 第132-154页 |
·法象思想影响下的气味阴阳薄厚理论及衍义 | 第132-137页 |
·法象思想 | 第132-134页 |
·气味阴阳薄厚理论与药物升降作用趋势的融合 | 第134-136页 |
·药物薄厚升降浮沉理论 | 第136-137页 |
·运气学说中的“五味”理论 | 第137-144页 |
·变通的运气“五味”理论 | 第144-146页 |
·五脏苦欲补泻“五味”理论之演变 | 第146-148页 |
·其它“五味”功效理论 | 第148-153页 |
·单味功效 | 第148-151页 |
·性味联合功效 | 第151-153页 |
·五味禁忌及其它 | 第153-154页 |
·宋金元中药“五味”理论系统 | 第154-156页 |
6 中药“五味”理论系统 | 第156-198页 |
·中药“五味”理论 | 第157-162页 |
·中药“五味”理论源流 | 第157页 |
·中药“五味”理论体系 | 第157-162页 |
·五行配属“五味”理论体系 | 第157-158页 |
·五脏苦欲补泻“五味”理论体系 | 第158-159页 |
·气味阴阳薄厚升降理论体系 | 第159页 |
·药物薄厚升降浮沉“五味”理论体系 | 第159-160页 |
·运气“五味”理论体系 | 第160-161页 |
·变通的运气“五味”理论体系 | 第161页 |
·其它中药“五味”功效理论 | 第161-162页 |
·“五味”的禁忌及养生理论 | 第162页 |
·中药五味 | 第162-167页 |
·中药五味标定源流 | 第162-163页 |
·中药五味标定方法 | 第163-167页 |
·真实五味——口尝 | 第163-166页 |
·理论“五味” | 第166-167页 |
·共时性中药“五味”理论系统 | 第167-183页 |
·中药五行配属“五味”理论体系 | 第168-169页 |
·中药五脏苦欲补泻“五味”理论体系 | 第169-175页 |
·气味阴阳薄厚升降理论体系 | 第175-178页 |
·变通运气“五味”理论体系 | 第178-181页 |
·其它“五味”功效理论体系 | 第181-183页 |
·历时性中药“五味”理论系统 | 第183-198页 |
·《辅行诀》中药“五味”理论系统 | 第184-193页 |
·《辅行诀》中药“五味”理论系统的构建方法 | 第184-190页 |
·由《辅行诀》引发的几点思考 | 第190-193页 |
·中药运气“五味”理论系统 | 第193-194页 |
·药物薄厚升降浮沉“五味”理论系统 | 第194-198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198-202页 |
·“五味”理论源流及现代中药“五味”理论系统之归纳 | 第198页 |
·中药五味标定混乱问题之探讨 | 第198-199页 |
·中药“五味”理论发展模式之探讨 | 第199页 |
·中药“五味”理论普适性问题之思考 | 第199-201页 |
·中药“五味”理论实用价值之评价 | 第201-202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207页 |
致谢 | 第207-208页 |
个人简历 | 第208-212页 |
附录 | 第212-225页 |
附录一、《吴普本草》援引诸家名医所述药性表 | 第212-216页 |
附录二、《药性论》《日华子本草》与宋以前主流本草药味比较表 | 第216-221页 |
附录三、《新修本草》新增药物“药味-毒性-功效”表 | 第221-225页 |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 第225-2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