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劳教制度的历史嬗变:从政治性到法律性的移位 | 第10-15页 |
(一) 劳教制度的创建:政治超理性的产物 | 第10-11页 |
(二) 劳教制度的发展:"反右"扩大化的推动 | 第11-12页 |
(三) 劳教制度的停滞:法律虚无主义的破坏 | 第12-13页 |
(四) 劳教制度的改革:法治时代的呼唤 | 第13-14页 |
(五) 小结 | 第14-15页 |
二、劳教制度的现实聚焦:困境重重的劳教制度 | 第15-22页 |
(一) 与行政处罚法和立法法相抵触 | 第15页 |
(二) 适用对象不明确 | 第15-17页 |
(三) 劳教性质不确定 | 第17-18页 |
(四) 劳教程序不正当 | 第18-21页 |
1、办案程序全面缺失 | 第18-19页 |
2、劳教委员会形同虚设 | 第19-20页 |
3、被劳教人员的权利救济不足 | 第20-21页 |
(五) 执行特色不鲜明 | 第21-22页 |
三、劳教制度的未来前瞻:劳动教养的立法完善 | 第22-45页 |
(一) 劳教废除论之否定:劳教立法的前提 | 第22-26页 |
1、劳教废除论的主要观点 | 第22-23页 |
2、劳教废除论之否定 | 第23-26页 |
(二) 劳教立法的宏观考量——模式选择 | 第26-38页 |
1、劳动教养立法模式综述 | 第26-32页 |
2、笔者的观点:独立的教养处遇是劳动教养立法的最佳选择 | 第32-38页 |
(三) 劳教立法的微观考量——相关制度规则的初步构想 | 第38-45页 |
1、劳教立法的名称构想 | 第38-39页 |
2、劳动教养的适用对象 | 第39-40页 |
3、劳动教养的期限 | 第40-41页 |
4、劳动教养的适用程序 | 第41-43页 |
5、劳动教养的执行模式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