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16页 |
符号说明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7页 |
·前言 | 第17页 |
·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及生物功能 | 第17-20页 |
·蛋白质的组成 | 第17-18页 |
·蛋白质的结构 | 第18-20页 |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 第18页 |
·蛋白质的二级机构 | 第18-19页 |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 第19页 |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 第19-20页 |
·蛋白质的生物功能 | 第20页 |
·氧化应激 | 第20-30页 |
·氧化应激和抗氧化防御机制 | 第20页 |
·激发氧化应激的环境因素 | 第20-25页 |
·活性氧化物 | 第20-22页 |
·重金属 | 第22-23页 |
·电离辐射 | 第23页 |
·紫外照射 | 第23-24页 |
·化学试剂 | 第24-25页 |
·蛋白质氧化损伤的类型 | 第25-27页 |
·氨基酸侧链修饰 | 第25-26页 |
·肽链断裂 | 第26-27页 |
·蛋白质的交联聚合 | 第27页 |
·蛋白质构象的改变 | 第27页 |
·蛋白质氧化损伤及疾病 | 第27-30页 |
·衰老 | 第27-28页 |
·糖尿病 | 第28页 |
·动脉粥硬化 | 第28-29页 |
·神经系统疾病 | 第29-30页 |
·蛋白质氧化损伤的分析和评价技术 | 第30-35页 |
·蛋白质氧化损伤生物标记物 | 第30页 |
·蛋白质分离技术 | 第30-32页 |
·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30-31页 |
·液相色谱 | 第31页 |
·毛细管电泳 | 第31-32页 |
·蛋白质氧化损伤的鉴定技术 | 第32-35页 |
·Edman降解法 | 第32页 |
·电化学 | 第32-33页 |
·质谱 | 第33-34页 |
·蛋白质芯片 | 第34-35页 |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 第35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第二章 酪氨酸电氧化损伤的研究 | 第37-46页 |
·前言 | 第37-38页 |
·实验部分 | 第38-39页 |
·实验仪器 | 第38页 |
·实验试剂 | 第38页 |
·电极的预处理 | 第38页 |
·试验方法 | 第38-3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5页 |
·磷酸盐缓冲溶液浓度的选择 | 第39页 |
·研究体系的循环伏安特征 | 第39-40页 |
·溶解氧、扫描次数、扫描速率、pH、温度、酪氨酸浓度对氧化还原过程的影响 | 第40-45页 |
·溶解氧的影响 | 第40-41页 |
·扫描次数的影响 | 第41-42页 |
·扫描速率的影响 | 第42页 |
·pH的影响 | 第42-43页 |
·温度的影响 | 第43-44页 |
·Tyr浓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第三章 羟基自由基作用下血管紧张素氧化损伤的研究 | 第46-56页 |
·前言 | 第46-47页 |
·实验部分 | 第47-49页 |
·实验仪器 | 第47页 |
·实验试剂 | 第47-48页 |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实验步骤 | 第48页 |
·检测手段 | 第48-4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5页 |
·多肽氧化损伤程度的测量 | 第49-51页 |
·氧化损伤位点的测量 | 第51-55页 |
·Ang Ⅲ的氧化损伤位点 | 第51-53页 |
·Ang Ⅱ的氧化损伤位点 | 第53-54页 |
·Ang Ⅰ的氧化损伤位点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第四章 γ射线作用下肌红蛋白氧化损伤的研究 | 第56-66页 |
·前言 | 第56-57页 |
·实验部分 | 第57-58页 |
·实验仪器 | 第57页 |
·实验试剂 | 第57页 |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肌红蛋白的氧化损伤 | 第57页 |
·肌红蛋白的酶解及检测 | 第57-58页 |
·肌红蛋白氧化损伤产物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 第5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8-65页 |
·肌红蛋白酶解产物分析以及氧化损伤标记物的分离鉴定 | 第58-61页 |
·肌红蛋白氧化损伤位点的确定 | 第61-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第五章 主要结论和研究展望 | 第66-68页 |
·主要结论 | 第66-67页 |
·关于酪氨酸电化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 第66页 |
·酪氨酸的电化学行为 | 第66页 |
·影响酪氨酸电化学行为的因素 | 第66页 |
·关于羟基自由基作用下血管紧张素氧化损伤的研究 | 第66-67页 |
·血管紧张素的氧化损伤程度 | 第66-67页 |
·管紧张素氧化位点的确定 | 第67页 |
·关于γ射线作用下肌红蛋白氧化损伤的研究 | 第67页 |
·肌红蛋白受不同剂量γ射线照射后的损伤程度 | 第67页 |
·肌红蛋白氧化损伤位点的确定 | 第67页 |
·工作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78-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第79页 |
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9-8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