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5页 |
第1章 朱熹理学人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5-49页 |
·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类型及士风 | 第15-23页 |
·宋代"明道""求理"思潮的兴起 | 第23-32页 |
·从尊"五经"到提升"四书"的转变 | 第32-36页 |
·朱熹的为官立场 | 第36-45页 |
·朱熹的为学之道 | 第45-49页 |
第2章 朱熹理学的基石——与道为体、体用一源的道体论 | 第49-56页 |
·道体与"与道为体" | 第49-52页 |
·道之体用 | 第52-56页 |
第3章 "理气"论——人存在的宇宙论根据 | 第56-73页 |
·以理释道 | 第56-58页 |
·万物一理 | 第58-60页 |
·理气与太极 | 第60-63页 |
·识仁明理,天人一体 | 第63-69页 |
·理一分殊 | 第69-73页 |
第4章 "心性"论——人存在的自身根据 | 第73-89页 |
·人性与物性 | 第73-77页 |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 第77-80页 |
·道心与人心 | 第80-84页 |
·心统性情 | 第84-89页 |
第5章 "工夫"论——人生价值的实现 | 第89-117页 |
·为人做事的道德修养工夫 | 第89-101页 |
·格物致知的认知工夫 | 第101-111页 |
·知行相须的实践工夫 | 第111-117页 |
第6章 朱熹理学人学思想的价值及意义 | 第117-127页 |
·学术批判意识 | 第117-121页 |
·心灵和谐的人文修养 | 第121-125页 |
·朱熹理学人学的历史地位及其评价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