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第2章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状况 | 第18-32页 |
| ·职业技术教育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19页 |
| ·职业技术教育概念的界定 | 第18页 |
| ·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概念的界定 | 第18-19页 |
|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19-21页 |
| ·初创与起步 | 第19页 |
| ·完善与发展 | 第19-20页 |
| ·微缩与振兴 | 第20-21页 |
|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现状 | 第21-23页 |
| ·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整体状况 | 第21-22页 |
| ·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结构状况 | 第22-23页 |
|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存在问题 | 第23-31页 |
| ·体系结构不合理 | 第23-25页 |
| ·管理机制尚未理顺 | 第25-26页 |
| ·投入体制单一 | 第26-28页 |
| ·职业资格证书发展缺失 | 第28-30页 |
| ·职业技术院校功能错位 | 第30-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3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及启示 | 第32-48页 |
| ·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的模式 | 第32-42页 |
| ·德国职业技术教育模式 | 第32-36页 |
| ·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模式 | 第36-40页 |
| ·台湾职业技术教育模式 | 第40-42页 |
| ·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趋势 | 第42-45页 |
| ·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综合化 | 第42-43页 |
| ·职业技术教育层次的高移化 | 第43-44页 |
| ·职业技术教育考核的标准化 | 第44页 |
| ·职业技术教育教师的专业化 | 第44-45页 |
| ·职业技术教育逐渐融入终身教育体系 | 第45页 |
| ·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的启示 | 第45-47页 |
| ·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 | 第45-46页 |
| ·自成体系且定位合理 | 第46页 |
| ·重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 | 第46页 |
| ·发挥行业企业的重要作用 | 第46-47页 |
| ·优秀的师资队伍 | 第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4章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 第48-62页 |
| ·重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 第48-52页 |
| ·新体系定位准确 | 第49页 |
| ·新体系层次高移 | 第49-50页 |
| ·新体系内部畅通 | 第50-51页 |
| ·新体系结构布局合理 | 第51页 |
| ·教育体系间沟通顺畅 | 第51-52页 |
| ·理顺职业技术教育管理机制 | 第52-54页 |
| ·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 第52-53页 |
| ·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 | 第53页 |
| ·推进劳动人事制度改革 | 第53-54页 |
| ·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 第54-56页 |
| ·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 | 第54-55页 |
| ·建立多元化培训机构体系 | 第55-56页 |
| ·建立和推行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 | 第56-58页 |
| ·建立具有完备评估体系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 | 第56页 |
| ·打通职业资格证书与传统的学校文凭对应通道 | 第56-57页 |
| ·发挥行业企业的重要作用 | 第57页 |
| ·注重工作经历和学习成果的认证 | 第57-58页 |
| ·强化职业资格证书管理和应用 | 第58页 |
| ·发挥职业技术院校的主体功能 | 第58-60页 |
| ·健全职业技术教育评估和督导体系 | 第58-59页 |
| ·建立多样化的办学形式 | 第59-60页 |
|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 第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结论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