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沉池一维通量模型及其应用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6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一维通量模型 | 第10-12页 |
| ·污泥沉降速率 | 第12-13页 |
| ·耦合研究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2 活性污泥沉降速率的研究 | 第16-28页 |
| ·批沉降实验 | 第16页 |
| ·区域沉降速率参数的确定 | 第16-19页 |
| ·传统方法 | 第16-18页 |
| ·经验公式法 | 第18-19页 |
| ·压缩沉降的研究 | 第19-23页 |
| ·压缩沉降过程模型 | 第19页 |
| ·参数讨论 | 第19-21页 |
| ·模型验证 | 第21-22页 |
| ·压缩沉降速率公式 | 第22-23页 |
| ·描述批沉降曲线的方法 | 第23-26页 |
| ·方法一(整段描述法) | 第23-25页 |
| ·方法二(分段描述法) | 第25-26页 |
| ·讨论 | 第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 3 一维通量模型 | 第28-36页 |
| ·理论基础 | 第28-29页 |
| ·固体通量理论 | 第28页 |
| ·质量守恒定律 | 第28-29页 |
| ·模型描述 | 第29-31页 |
| ·模型假设 | 第29页 |
| ·一般形式 | 第29-30页 |
| ·微分形式 | 第30-31页 |
| ·讨论 | 第31-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 4 一维通量模型的应用 | 第36-50页 |
| ·应用条件 | 第36-37页 |
| ·模型结果 | 第37-41页 |
| ·讨论 | 第41-44页 |
| ·沉降速率公式 | 第41页 |
| ·分层数与模拟迭代时间 | 第41-43页 |
| ·弥散通量 | 第43-44页 |
| ·模型的动态模拟研究 | 第44-47页 |
| ·污泥浓度分布的动态模拟 | 第44-45页 |
| ·脉冲响应模拟 | 第45-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50页 |
| 5 一维通量模型与ASM2 的耦合 | 第50-56页 |
| ·ASM2 简介 | 第50-53页 |
| ·参数的确定 | 第51页 |
| ·组分浓度的确定 | 第51-53页 |
| ·耦合模型 | 第53-55页 |
| ·可溶性组分的计算 | 第53-54页 |
| ·颗粒性组分的计算 | 第54-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6 活性污泥过程的模拟与预测 | 第56-72页 |
| ·监测数据 | 第56-57页 |
| ·活性污泥过程的模拟 | 第57-63页 |
| ·组分确定 | 第57-59页 |
| ·参数校核与水质模拟 | 第59-61页 |
| ·组分降解过程的模拟 | 第61-63页 |
| ·活性污泥过程的预测 | 第63-70页 |
| ·运行条件的影响预测 | 第64-67页 |
| ·进水负荷的影响预测 | 第67-68页 |
| ·反应池污泥浓度的影响预测 | 第68-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 ·主要结论 | 第72-73页 |
|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 附录1:主要监测数据 | 第80-82页 |
| 附录2:主要模拟程序 | 第82-101页 |
| 附录3:作者硕士期间完成论文情况 | 第101-102页 |
| 独创性声明 | 第102页 |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