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7页 |
概念的提出 | 第13页 |
研究源起 | 第13-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预期目标 | 第15-17页 |
1. 坡地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 | 第17-28页 |
1.1 珍贵的坡地建设场地与人居环境资源 | 第17-18页 |
1.1.1 坡地建设场地及其环境 | 第17页 |
1.1.2 坡地环境 | 第17-18页 |
1.2 坡地建筑学观念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 第18-21页 |
1.2.1 以环境为本的坡地人居环境理念 | 第18-20页 |
1.2.2 从生态建筑学角度审视坡地建筑环境 | 第20-21页 |
1.3 生态建筑学对坡地人居环境建构的意义 | 第21-26页 |
1.3.1 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优势与不足 | 第21-22页 |
1.3.2 善待坡地资源环境,造福子孙 | 第22-23页 |
1.3.3 坡地建筑人居环境保护与利用策略 | 第23-26页 |
小结 | 第26-28页 |
2. 坡地环境要素与接地条件解析 | 第28-39页 |
2.1 坡地地貌的复杂性 | 第28-33页 |
2.1.1 坡地地貌与分型 | 第28-29页 |
2.1.2 各种地形坡度利用与保护 | 第29-31页 |
2.1.3 坡地地肌的组成 | 第31页 |
2.1.4 坡地地形的区位特征及其空间属性 | 第31-33页 |
2.2 坡地环境生态系统 | 第33-35页 |
2.2.1 坡地环境的自然生态组成 | 第33-35页 |
2.2.2 坡地环境的协调方法 | 第35页 |
2.3 坡地的场地特性 | 第35-36页 |
2.4 坡地环境中人的心理和行为 | 第36-39页 |
2.4.1 坡地环境的现代心理价值 | 第37页 |
2.4.2 场地坡度对人的心理及行为的影响 | 第37-39页 |
3. 坡地建筑形态的构成 | 第39-91页 |
3.1 坡地建筑接地形态的“不定基面性” | 第39-40页 |
3.2 坡地建筑的接地方式 | 第40-63页 |
3.2.1 覆土式 | 第41-47页 |
3.2.2 地表式 | 第47-56页 |
3.2.3 架空式 | 第56-60页 |
3.2.4 坡地建筑接地方式与用地经济性 | 第60页 |
3.2.5 工程技术原则 | 第60-63页 |
3.3 坡地建筑的形体表现 | 第63-69页 |
3.3.1 融合型 | 第63-66页 |
3.3.2 共构型 | 第66-67页 |
3.3.3 对峙型 | 第67-69页 |
3.4 坡地建筑与坡地环境的协调57 | 第69-73页 |
3.4.1 坡地建筑作为景点(自身成景) | 第69-72页 |
3.4.2 坡地建筑作为观景点(赏景) | 第72-73页 |
3.5 坡地建筑的交通与通达性 | 第73-79页 |
3.5.1 坡地环境的交通组织 | 第73-79页 |
3.5.2 交通组织对坡地建筑形态的影响 | 第79页 |
3.6 滨水坡地建筑 | 第79-85页 |
3.6.1 滨水坡地的场地特征 | 第80-82页 |
3.6.2 岸线的处理 | 第82-83页 |
3.6.3 滨水坡地建筑的设计 | 第83-85页 |
3.7 坡地建筑与间距 | 第85-91页 |
3.7.1 坡地建筑日照间距的合理性 | 第85-86页 |
3.7.2 坡地建筑通风间距的合理性 | 第86-91页 |
4. 坡地灵气之建筑空间风貌 | 第91-123页 |
4.1 坡地建筑空间形态的特殊性 | 第91-95页 |
4.1.1 建筑空间与坡地空间的契合性 | 第91-94页 |
4.1.2 由地形高差引发的动态性 | 第94页 |
4.1.3 由基面不规则形成的趣味性 | 第94-95页 |
4.2 坡地建筑空间与风貌 | 第95-105页 |
4.2.1 坡地灵气点——线型 | 第95-97页 |
4.2.2 寓意山川主轴型 | 第97-100页 |
4.2.3 叠合院落型 | 第100-102页 |
4.2.4 坡地变化主从型 | 第102-103页 |
4.2.5 意趣盎然层台型 | 第103-105页 |
4.3 坡地场地多维集约空间的设计创意 | 第105-108页 |
4.3.1 坡地场地三维建筑及簇群空间意象 | 第105-106页 |
4.3.2 坡地场地三维绿化空间布局 | 第106-107页 |
4.3.3 坡地场地三维院落空间建构 | 第107-108页 |
4.4 坡地建筑天台空间的开发利用 | 第108-112页 |
4.4.1 坡地建筑天台空间的特点 | 第108-111页 |
4.4.2 坡地建筑天台空间的利用 | 第111-112页 |
4.5 坡地建筑近地空间整体艺术特色 | 第112-117页 |
4.5.1 坡地建筑近地空间交通与行为、视觉处理 | 第113-114页 |
4.5.2 坡地建筑近地空间与城市景观系统的关系 | 第114-115页 |
4.5.3 坡地建筑近地空间的“人情味”与“人性化” | 第115-116页 |
4.5.4 | 第116-117页 |
小结 | 第117-118页 |
4.6 坡地建筑文化艺术特色探索 | 第118-123页 |
4.6.1 坡地建筑的技术美 | 第119页 |
4.6.2 坡地建筑的艺术美 | 第119-120页 |
4.6.3 坡地建筑的人文美 | 第120页 |
4.6.4 案例分析 | 第120-123页 |
结论 | 第123-126页 |
创作启示 | 第123页 |
创作作展望 | 第123-124页 |
结语 | 第124-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