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 ·有机硅单体简介 | 第12-15页 |
|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概述 | 第15-16页 |
| ·国内生产及科研情况 | 第15-16页 |
| ·国外生产及科研情况 | 第16页 |
| ·有关硅氧烷在恒沸酸中水解的机理 | 第16-17页 |
| ·各种物理及化学方法的比较 | 第17-18页 |
| ·溶剂法 | 第17页 |
| ·吸附法 | 第17页 |
| ·蒸馏 | 第17页 |
| ·膜技术 | 第17-18页 |
| ·加热聚合 | 第18页 |
| ·阻聚 | 第18页 |
| ·催化聚合 | 第18页 |
| ·过滤 | 第18页 |
| ·文献中所提供的可供选择的技术路线 | 第18-22页 |
| ·活性炭吸附法 | 第18-20页 |
| ·树脂吸附法 | 第20页 |
| ·溶剂法 | 第20-22页 |
| 第2章 离子交换树脂的规格及反应原理 | 第22-25页 |
| ·原料来源、规格 | 第22页 |
| ·原料来源 | 第22页 |
| ·主要原料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22页 |
| ·基本原理 | 第22-25页 |
| ·线状物反应机理 | 第23-24页 |
| ·链引发阶段 | 第23页 |
| ·链增长阶段 | 第23页 |
| ·链终止阶段 | 第23-24页 |
| ·环状物反应机理 | 第24-25页 |
| 第3章 离子交换树脂的实验过程及分析方法 | 第25-29页 |
| ·实验装置 | 第25-26页 |
| ·小试试验装置 | 第25页 |
| ·侧线试验装置 | 第25-26页 |
| ·试验过程 | 第26页 |
| ·小试试验过程 | 第26页 |
| ·侧线试验过程 | 第26页 |
| ·分析方法 | 第26-29页 |
| ·范围 | 第26页 |
| ·方法提要或原理 | 第26-27页 |
| ·酸水中环硅氧烷分析 | 第26页 |
| ·酸水中线状硅氧烷分析 | 第26-27页 |
| ·试剂及规格 | 第27页 |
| ·仪器设备 | 第27-28页 |
| ·分析结果的表述 | 第28页 |
| ·精密度 | 第28-29页 |
| 第4章 实验过程及分析方法 | 第29-47页 |
| ·探索实验 | 第29-30页 |
| ·加热实验 | 第29-30页 |
| ·阻聚实验 | 第30页 |
| ·蒸馏实验 | 第30页 |
| ·沉降实验 | 第30-35页 |
| ·高度沉降实验 | 第30-32页 |
| ·不同温度下的沉降实验 | 第32-35页 |
| ·吸附过滤实验 | 第35-47页 |
| ·活性炭吸附实验 | 第35页 |
| ·不同沉降时间酸水中硅氧烷的树脂吸附实验 | 第35-37页 |
| ·确定树脂型号的实验 | 第37-39页 |
| ·流速对树脂吸附效果影响情况实验 | 第39-42页 |
| ·树脂吸附不同硅氧烷含量酸水的实验 | 第42-43页 |
| ·阳离子交换树脂对吉林石化公司电石厂酸水动态吸附过滤实验 | 第43页 |
| ·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量实验 | 第43-44页 |
| ·吸附温度对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效果影响的实验 | 第44-45页 |
| ·上海树脂厂阳离子交换树脂的试验结果 | 第45-47页 |
| 第五章 侧线采出试验的研究 | 第47-51页 |
| ·填料高度对酸中硅氧烷脱除影响 | 第47页 |
| ·停留时间对脱除酸中硅氧烷影响 | 第47-48页 |
| ·填料粒径试验 | 第48页 |
| ·排胶及再生试验 | 第48-50页 |
| ·氮气再生 | 第49页 |
| ·清水再生 | 第49-50页 |
| ·流量最佳选择 | 第50页 |
| ·树脂电镜分析 | 第50-51页 |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工程展望 | 第51-55页 |
| ·结论 | 第51页 |
| ·达到的效果 | 第51页 |
| ·工程展望 | 第51-55页 |
| ·设计规模 | 第51-52页 |
| ·原料规格 | 第52-53页 |
| ·环境条件 | 第53页 |
| ·公用工程规格 | 第53页 |
| ·艺流程叙述 | 第53页 |
| ·工艺流程 | 第53-54页 |
| ·设备说明及操作条件 | 第54页 |
| ·三废排放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