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缩略词 | 第1-8页 |
| 中文摘要 | 第8-11页 |
| 英文摘要 | 第11-14页 |
| 1.前言 | 第14-15页 |
| 2.材料与方法 | 第15-21页 |
| ·材料 | 第15-16页 |
| ·试验对象 | 第15-16页 |
| ·药物及给药方法 | 第16页 |
| ·试剂 | 第16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16页 |
| ·方法 | 第16-21页 |
| ·一般资料问卷及血标本采集 | 第16-17页 |
| ·MDA与SOD、抗坏血酸测定 | 第17-19页 |
| ·外周血MCP-1、SICAM-1测定 | 第19-21页 |
| ·统计学处理 | 第21页 |
| 3.结果 | 第21-27页 |
| ·MHD组与对照组各观察指标比较 | 第21页 |
| ·MHD组中AS组与非AS组各指标比较 | 第21-23页 |
|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第21-23页 |
| ·两组血浆MDA含量、SOD、抗坏血酸、HSCRP、SICAM-1、MCP-1及HCY比较 | 第23页 |
| ·MDA与各观察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23页 |
| ·MDA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AS发生率比较 | 第23页 |
| ·未用抗坏血酸组透析前、后各指标比较 | 第23-24页 |
| ·用抗坏血酸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 | 第24页 |
| ·治疗组与未治疗组各指标三个月后比较 | 第24-27页 |
|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第24页 |
| ·两组血浆MDA含量、SOD、抗坏血酸、HSCRP、MCP-1、SICAM-1、HCY比较 | 第24-26页 |
| ·抗坏血酸与各观察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26页 |
| ·AS组中治疗组和未治疗组各指标比较 | 第26-27页 |
| 4.讨论 | 第27-36页 |
| ·维持性血液透析心血管疾病发生情况 | 第27页 |
| ·动脉粥样硬化 | 第27页 |
| ·氧化应激 | 第27-28页 |
| ·血液透析患者的氧化应激 | 第28-29页 |
| ·氧化应激致动脉粥样硬化机制 | 第29-30页 |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其它发病机制 | 第30-31页 |
| ·微炎症状态 | 第30-31页 |
| ·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 | 第31页 |
| ·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 | 第31页 |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抗氧化治疗现状 | 第31-32页 |
| ·抗坏血酸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氧化应激的影响 | 第32-33页 |
| ·抗坏血酸对维持性血液透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 | 第33-34页 |
| ·抗坏血酸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外周血MCP-1、SICAM-I的影响 | 第34-35页 |
| ·抗坏血酸对维持性血液透析HCY的影响 | 第35-36页 |
| 5.小结 | 第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 附录 | 第40-41页 |
| 致谢 | 第41-42页 |
| 综述:维持性血液透析氧化应激与动脉粥样硬化 | 第4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