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本人的主要工作和论文安排 | 第13-16页 |
| 第二章 相关协议标准 | 第16-27页 |
| ·TCP/IP协议模型 | 第16-19页 |
| ·网络接口层 | 第16-17页 |
| ·网络层 | 第17页 |
| ·传输层 | 第17-19页 |
| ·应用层 | 第19页 |
| ·RTP协议 | 第19-23页 |
| ·协议简介 | 第19-20页 |
| ·RTP报文格式 | 第20-22页 |
| ·轮廓文件和格式文件 | 第22-23页 |
| ·前向纠错(FEC)的RTP载荷格式 | 第23-25页 |
| ·ITU-T通用测试模型MobileIP介绍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视频点播系统服务器端的设计 | 第27-46页 |
| ·Linux/Unix操作系统软件开发原理 | 第27-30页 |
| ·多线程的优点 | 第27-28页 |
| ·互斥量 | 第28-29页 |
| ·死锁 | 第29页 |
| ·条件变量 | 第29-30页 |
| ·视频服务器设计 | 第30-41页 |
| ·设计目标 | 第30-31页 |
| ·系统行为描述 | 第31-32页 |
| ·设计原理 | 第32-34页 |
| ·层次结构 | 第34页 |
| ·传输层协议的选择 | 第34-35页 |
| ·递送交互命令的报文格式 | 第35-38页 |
| ·递送交互命令的Socket通信过程 | 第38-39页 |
| ·实验环境 | 第39-41页 |
| ·关键问题讨论 | 第41-46页 |
| ·多线程设计 | 第41-42页 |
| ·数据缓冲区设计 | 第42-43页 |
| ·定时器设计 | 第43页 |
| ·主机字节序和网络字节序的转换 | 第43-44页 |
| ·孤儿进程和僵尸进程 | 第44-46页 |
| 第四章 H.264/AVC视频编码标准及其容错工具 | 第46-53页 |
| ·引言 | 第46页 |
| ·H.264/AVC的差错控制技术 | 第46-53页 |
| ·数据分割 | 第46-47页 |
| ·帧内编码 | 第47-48页 |
| ·参数集 | 第48页 |
| ·SP/SI帧 | 第48-49页 |
| ·冗余条带 | 第49页 |
| ·灵活宏块次序 | 第49-53页 |
| 第五章 基于H.264的视频传输质量保障研究 | 第53-76页 |
| ·引言 | 第53-54页 |
| ·包级FEC和UEP不均衡错误保护方案 | 第54-55页 |
| ·RTP分割打包模块的设计 | 第55-57页 |
| ·FEC编解码原理 | 第57-59页 |
| ·保护操作 | 第58-59页 |
| ·恢复操作 | 第59页 |
| ·纠错解码模块设计 | 第59-63页 |
| ·FEC-UEP方案的选择 | 第63-75页 |
| ·小结 | 第75-76页 |
| 第六章 基于速率控制的拥塞控制方案 | 第76-83页 |
| ·系统结构 | 第76-78页 |
| ·客户端结构 | 第77页 |
| ·服务器结构 | 第77-78页 |
| ·实验环境 | 第78-83页 |
| ·拥塞丢包模型的设计 | 第79页 |
| ·速率调整决策模块的设计 | 第79页 |
| ·V.S端的实现 | 第79-81页 |
| ·Client端的实现 | 第81-83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3-86页 |
| ·总结 | 第83-84页 |
| ·展望 | 第84-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