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4页 |
·榆叶梅的概况 | 第10页 |
·榆叶梅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10-11页 |
·栽培简史 | 第10页 |
·栽培和繁殖研究 | 第10-11页 |
·植物新品种保护和DUS 测试指南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国内外新品种保护与DUS 测试技术 | 第12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榆叶梅品种资源的调查及分类研究 | 第14-38页 |
·榆叶梅品种资源的调查 | 第14-38页 |
·调查范围 | 第14-15页 |
·调查内容及方法 | 第15页 |
·调查结果 | 第15-38页 |
第三章 榆叶梅孢粉学研究 | 第38-4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8-39页 |
·材料 | 第38-39页 |
·方法 | 第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5页 |
·榆叶梅品种花粉的大小 | 第39页 |
·榆叶梅品种花粉的形状 | 第39页 |
·榆叶梅品种花粉的外壁条纹排列方式 | 第39-45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5-49页 |
·榆叶梅花粉形态对其品种分类和鉴定的作用 | 第45-46页 |
·榆叶梅花粉形态的演化趋势 | 第46-49页 |
第四章 榆叶梅分子系统学研究 | 第49-6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9页 |
·实验材料 | 第49页 |
·取样方法 | 第49页 |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49页 |
·实验仪器 | 第49页 |
·实验试剂及来源 | 第49页 |
·结果和分析 | 第49-54页 |
·DNA 提取 | 第49-50页 |
·DNA 浓度与质量测定 | 第50页 |
·DNA 的双酶切与连接 | 第50-51页 |
·预扩增 | 第51-52页 |
·选择性扩增 | 第52-53页 |
·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制备 | 第53页 |
·选择性扩增产物的变性和凝胶电泳分析 | 第53-54页 |
·实验结果的记录 | 第54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4-60页 |
·榆叶梅叶片DNA 的提取 | 第54-55页 |
·DNA 的浓度检测 | 第54-55页 |
·DNA 的质量检测 | 第55页 |
·酶切连接及预扩增 | 第55页 |
·选择性扩增 | 第55-58页 |
·AFLP 引物的筛选 | 第56-57页 |
·标记多态性分析 | 第57-58页 |
·聚类结果及分析 | 第58-60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60-61页 |
第五章 榆叶梅新品种 DUS 测试指南以及已知品种数据库的建立 | 第61-65页 |
·榆叶梅新品种DUS 测试指南的制定 | 第61-6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1-62页 |
·材料 | 第61-62页 |
·测试方法 | 第62页 |
·DUS 测试评价方法 | 第62页 |
·结果和分析 | 第62-63页 |
·特异性分析 | 第62页 |
·一致性分析 | 第62页 |
·稳定性分析 | 第62页 |
·性状及分级的确定 | 第62-63页 |
·榆叶梅已知品种数据库的建立 | 第63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63-6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Ⅰ | 第71-78页 |
前言 | 第73-74页 |
引言 | 第74-75页 |
1 适用范围 | 第75页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第75页 |
3 技术要求 | 第75页 |
·测试材料要求 | 第75页 |
·测试材料的处理要求 | 第75页 |
·其他 | 第75页 |
4 测试 | 第75页 |
·测试时间 | 第75页 |
·测试地点 | 第75页 |
·测试条件 | 第75页 |
5 性状的观测与判别 | 第75-76页 |
·观测和判定的基本要求 | 第76页 |
·特异性的判定 | 第76页 |
·一致性的判定 | 第76页 |
·稳定性的判定 | 第76页 |
6 测试性状与分类 | 第76页 |
7 测试品种分组 | 第76页 |
8 性状和符号 | 第76-78页 |
附录Ⅱ | 第78-112页 |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榆叶梅品种特性表 | 第78-84页 |
附录 B(资料性附录)技术问卷格式 | 第84-90页 |
附录 C(资料性附录)榆叶梅植物新品种测试记载内容及报告格式 | 第90-112页 |
附录Ⅲ | 第112-114页 |
导师简介 | 第114-115页 |
作者简介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