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地理标志概述 | 第10-18页 |
·地理标志概念的源起、发展 | 第10-14页 |
·《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 | 第10页 |
·《制止商品产地虚假或欺骗性标记马德里协定》 | 第10-11页 |
·法国法有关规定 | 第11页 |
·《保护原产地名称及其国际注册里斯本协定》 | 第11-12页 |
·欧共体《关于保护农产品和食品地理标志和原产地名称的欧洲理事会第510/2006 号条例》 | 第12-13页 |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 第13-14页 |
·我国法律法规的规定 | 第14页 |
·地理标志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14-15页 |
·地理标志与货源标记(indication of source) | 第14-15页 |
·地理标志与商标(trade mark) | 第15页 |
·地理标志与原产地名称(appellation of origin) | 第15页 |
·保护地理标志的意义 | 第15-16页 |
·保护地理标志有利于推动经济尤其是农业经济的发展 | 第15-16页 |
·保护地理标志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发扬 | 第16页 |
·保护地理标志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 第16页 |
·小结 | 第16-18页 |
2 地理标志保护立法模式评介 | 第18-25页 |
·我国学界对于地理标志保护立法模式进行的归纳 | 第18-19页 |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对地理标志保护模式的归纳 | 第19-23页 |
·商标法模式 | 第19-20页 |
·专门法模式 | 第20-21页 |
·反不正当竞争或假冒诉讼模式 | 第21-22页 |
·行政批准模式 | 第22页 |
·四种模式的比较 | 第22-23页 |
·小结 | 第23-25页 |
3 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立法模式评介 | 第25-32页 |
·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立法模式的发展 | 第25-27页 |
·行政保护时期(1985 年-1995 年) | 第25页 |
·商标法保护时期(1995 年-1999 年) | 第25-26页 |
·商标法和专门法并用时期(1999 年至今) | 第26-27页 |
·当前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商标法模式与专门法模式并存的弊端 | 第27-31页 |
·商标权与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之间的不协调 | 第28-29页 |
·保护地理标志的法律力度不强 | 第29-30页 |
·一些地方以地理标志促进经济发展意识不强 | 第30页 |
·行业协会在地理标志保护上力量不足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4 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立法模式的选择与建构 | 第32-42页 |
·我国选择地理标志专门法模式的理由 | 第32-36页 |
·我国在地理标志方面的国情与采用专门法的国家相似 | 第32-33页 |
·国际上有采用专门法模式的趋势 | 第33-34页 |
·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的实践证明了专门法模式的效果更好 | 第34页 |
·专门法模式的注册程序更能保证地理标志的品质 | 第34-35页 |
·商标管理机关难以承担地理标志保护职责 | 第35-36页 |
·国际商标协会承认商标和地理标志之间有区别 | 第36页 |
·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立法模式的建构 | 第36-41页 |
·地理标志的定义 | 第36-37页 |
·地理标志申请人范围 | 第37页 |
·地理标志主管机关的组成 | 第37-38页 |
·地理标志的修正 | 第38-39页 |
·对特殊地理标志商品的保护 | 第39-40页 |
·对地理标志保护的例外规定 | 第40-41页 |
·已经注册的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地理标志的转化问题 | 第41页 |
·《地理标志法》与其他相关法律的关系 | 第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5 结语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附录 | 第46-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