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光电池论文--太阳能电池论文

理论研究—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体系光谱性质以及高效吸收染料分子的设计

论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5页
 §1.1 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第15-25页
  §1.1.1 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分类第15-17页
   §1.1.1.1 无机太阳能电池第16页
   §1.1.1.2 有机太阳能电池第16-17页
  §1.1.2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第17-18页
  §1.1.3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因素第18-19页
  §1.1.4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核心分子第19-20页
  §1.1.5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相关膜结构第20-21页
  §1.1.6 研究的意义和内容第21-25页
第二章 基础理论方法第25-41页
 §2.1 分子轨道理论第25-27页
 §2.2 电子相关作用第27-33页
  §2.2.1 组态相互作用第28-30页
  §2.2.2 微扰理论第30-33页
 §2.3 密度泛函理论第33-34页
 §2.4 电子激发态理论第34-36页
 §2.5 基组的选择第36-39页
  §2.5.1 劈裂基组第37页
  §2.5.2 弥散函数第37-38页
  §2.5.3 极化函数第38页
  §2.5.4 赝势基组第38-39页
 §2.6 分子光谱第39-41页
  §2.6.1 吸收光谱第39-40页
  §2.6.2 发射光谱第40-41页
第三章 关于光化学敏化分子 C101 和 J13 结构和光化学性质的理论研究第41-59页
 §3.1 引言第41-42页
 §3.2 计算方法第42-4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3-57页
  §3.3.1 C101(2H‐0H)和 J13(2H‐0H)的基态几何结构第43-45页
  §3.3.2 吸收光谱第45-57页
   §3.3.2.1 电子结构第45-51页
   §3.3.2.2 C101 在乙腈溶剂中的吸收光谱第51-55页
   §3.3.2.3 J13 在乙腈溶剂中的吸收光谱第55-57页
  §3.3.3 J13 发射光谱第57页
 §3.4 结论第57-59页
第四章 关于光化学敏化分子 N3 衍生物的结构和光化学性质的理论研究第59-71页
 §4.1 引言第59-60页
 §4.2 计算方法第60-6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1-70页
  §4.3.1 I – IV(2H‐0H)体系基态结构第61-62页
  §4.3.2 吸收光谱第62-70页
   §4.3.2.1 电子结构第62-67页
   §4.3.2.2 Ⅰ,Ⅱ,Ⅲ和 IV 体系的吸收光谱第67-70页
 §4.4 结论第70-71页
第五章 关于染料敏化分子 AR20 衍生物的结构和光化学性质的理论研究第71-91页
 §5.1 引言第71-73页
 §5.2 计算方法第73-74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4-89页
  §5.3.1 Ⅰ,Ⅱ,Ⅲ和 Ⅳ(2H‐0H)体系的基态和激发态几何构型第74-76页
  §5.3.2 吸收光谱第76-88页
   §5.3.2.1 电子结构第76-82页
   §5.3.2.2 I 和 II 体系的吸收光谱第82-85页
   §5.3.2.3 III 和 IV 体系的吸收光谱第85-88页
  §5.3.3 发射光谱第88-89页
 §5.4 结论第89-91页
第六章 关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过渡金属钌配合物吸附于二氧化钛模型体系的光谱性质的理论研究第91-109页
 §6.1 引言第91-92页
 §6.2 计算方法第92-93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93-107页
  §6.3.1 整体体系模型的设计第93-97页
   §6.3.1.1 二氧化钛表面模型的选取第93-95页
   §6.3.1.2 染料分子附着体系的结构第95-97页
  §6.3.2 吸收光谱第97-107页
   §6.3.2.1 电子结构第97-102页
   §6.3.2.2 Ⅰ,Ⅱ,Ⅲ和 Ⅳ 体系的吸收光谱第102-105页
   §6.3.2.3 Ⅳ 和 Ⅵ 体系的吸收光谱第105-107页
 §6.4 结论第107-109页
第七章 关于 N749 以不同吸附位置和二氧化钛表面连接体系光谱性质的理论研究第109-127页
 §7.1 引言第109-110页
 §7.2 计算方法第110-111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111-125页
  §7.3.1 整体体系模型的设计第111-115页
   §7.3.1.1 二氧化钛表面模型的选取第111-112页
   §7.3.1.2 染料分子附着体系的结构第112-115页
  §7.3.2 吸收光谱第115-125页
   §7.3.2.1 电子结构第115-119页
   §7.3.2.2 Ⅰ 和 Ⅱ 体系的吸收光谱第119-122页
   §7.3.2.3 Ⅲ 和 Ⅳ 体系的吸收光谱第122-125页
 §7.4 结论第125-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35页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135-137页
致谢第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锂离子电池富锂层状正极材料Li[Li(1/3-x/3)CoxMn(2/3-2x/3)]O2的制备与性质研究
下一篇:发动机缸体主轴承座裂解加工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