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因学史论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前言 | 第7-9页 |
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1.历史阶段的选择 | 第9页 |
2.文献的选取 | 第9-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58页 |
【上篇】中医病因学认识的历史发展与演变 | 第12-85页 |
1.虚幻的病因认识为主的时期(远古—春秋) | 第12-34页 |
·原始社会时期的疾病发生与认识 | 第12-20页 |
·最早的"鬼神致病观" | 第13-16页 |
·原始人独特的自然崇拜及其对病因观形成的影响 | 第16-18页 |
·原始社会疫病发生情况及对疫病的认识 | 第18-19页 |
·如何看待研究原始思维的人类学及其成果 | 第19-20页 |
·夏商周春秋时期中医病因认识的发展 | 第20-34页 |
·夏商时期"鬼神致病观"的升级 | 第20-23页 |
·西周—春秋时期病因思想的演进 | 第23-25页 |
·"六气致病说"的出现及中医病因学的泛化趋势 | 第25-27页 |
·西周至春秋时期医学自然哲学理论的萌芽 | 第27-30页 |
·"十三经"中的病因史料 | 第30-34页 |
2.中医病因学体系的确立时期(战国—秦汉) | 第34-51页 |
·诸汉墓出土医书 | 第34-36页 |
·四大经典 | 第36-47页 |
·秦汉其他医籍中的病因认识 | 第47-49页 |
·秦汉哲、史、文书籍中透露出的病因思想 | 第49-50页 |
·约同时代西方医学病因发展及特点 | 第50-51页 |
3.中医病因学认识的自由探索时期(魏晋隋唐) | 第51-67页 |
·晋唐医家及著述中的病因认识 | 第52-61页 |
·晋唐温病病因领域混沌的"伏气说" | 第61-63页 |
·唐宋运气学说的兴起 | 第63页 |
·晋唐道教对"生"的追求及对中医病因学的影响 | 第63-64页 |
·晋唐佛教对"无生"的追求及与中医的交流 | 第64-66页 |
·唐代文人的病因观 | 第66页 |
·约同时期西方医学病因学发展情况 | 第66-67页 |
4.中医病因学认识的进一步理论化时期(宋元) | 第67-76页 |
·宋元医籍中的病因学史料 | 第67-74页 |
·宋元温病与伤寒之争 | 第74-75页 |
·《宋史》中的病因学史料 | 第75-76页 |
5.中医病因学的理论创新时期(明清) | 第76-85页 |
·明清传统病因理论的继续发展和完善 | 第76-81页 |
·吴有性《温疫论》在温病病因上的大胆创新 | 第81-82页 |
·温病学派的兴起 | 第82-83页 |
·人痘接种术的发明和传播 | 第83-84页 |
·约同时代西方病因学的突飞猛进 | 第84-85页 |
【下篇】中医病因学理论特点及文化成因 | 第85-158页 |
1.中医病因的理论演变特点 | 第85-86页 |
2.中医病因的理论问题及历史整合 | 第86-131页 |
·中医病因的分类 | 第86-90页 |
·各类病因的理论问题 | 第90-131页 |
·不能实证的类比外因"六淫" | 第90-99页 |
·近于实证的内因"七情" | 第99-111页 |
·不能被理论化的"不内外因" | 第111-131页 |
3.中国哲学本体论对病因理论形成的影响 | 第131-138页 |
·探究自然本体的阻碍导致中医病因认识的泛化 | 第132-134页 |
·不能解析的元气本体论 | 第134-138页 |
4."天人合一"与中医病因 | 第138-151页 |
·物我一致的"天人合一"思想 | 第138-142页 |
·求同与求异的取舍引导"取类比象"的产生 | 第142-148页 |
·"表面有限"的比较 | 第143-144页 |
·"求同略异"的类比 | 第144-147页 |
·归类与分类的方法学特点 | 第147-148页 |
·"天人合一"规范下的格式化病因—五运六气 | 第148-151页 |
·何为运气! | 第148-150页 |
·预测的病因学 | 第150-151页 |
5.求因与释果的偏重引导"由果定因"的形成 | 第151-154页 |
6.求解与求证的矛盾决定了中医病因的"释义"性 | 第154-155页 |
7.求真与务实的价值分离限定了中医病因发展的方向 | 第155页 |
8.中医病因学的未来发展 | 第155-158页 |
结语 | 第158-159页 |
致谢 | 第159-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66页 |
个人简介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