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1-7页 |
中文摘要 | 第7-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4页 |
前言 | 第14-16页 |
文献综述 | 第16-55页 |
一.祖国医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第16-37页 |
(一)对病因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二)对病机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第22-27页 |
(三)各种证型的现代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四)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进展 | 第28-37页 |
二.现代医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第37-55页 |
(一)流行病学 | 第37-38页 |
(二)危险分层 | 第38-41页 |
(三)关于发病机制 | 第41-43页 |
(四)易损斑块标志物与不稳定型心绞痛 | 第43-47页 |
(五)PDGF、VEGF与UA的关系 | 第47-52页 |
(六)现代医学对UA的防治进展 | 第52-5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5-72页 |
一.实验动物 | 第55页 |
二.实验药物 | 第55页 |
三.主要实验仪器 | 第55-56页 |
四.主要实验试剂 | 第56-58页 |
五.模型制备 | 第58-59页 |
六.分组及给药方法 | 第59页 |
七.取材 | 第59页 |
(一)病理组织 | 第59页 |
(二)采血 | 第59页 |
八、观察指标及方法 | 第59-72页 |
(一)颈动脉体表超声检查 | 第59-60页 |
(二)光镜观察模型颈总动脉病理形态学变化 | 第60-62页 |
(三)电镜观察各组兔颈总动脉血管超微结构变化 | 第62-64页 |
(四)模型血脂的测定 | 第64-65页 |
(五)模型血清ET、NO的测定 | 第65-67页 |
(六)模型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测定 | 第67-68页 |
(七)模型颈总动脉PDGF-B mRNA、VEGF mRNA表达的检测 | 第68-71页 |
(八)统计学处理 | 第71-72页 |
结果 | 第72-82页 |
一.各组家兔治疗前后IMT、VS、PI、RI的比较 | 第72-73页 |
二.病理形态学变化 | 第73-74页 |
三.超微结构变化 | 第74-75页 |
四.各组家兔血脂成分的含量变化情况 | 第75-76页 |
五.各组家兔血浆ET、NO的含量变化情况 | 第76-78页 |
六.各组家兔血浆Fbg的含量变化情况 | 第78-79页 |
七.各组家兔治疗后PDGF-B mRNA和VEGF mRNA的表达情况 | 第79-82页 |
(一)颈总动脉PDGF-B mRNA及VEGF mRNA的RT-PCR结果 | 第79-80页 |
(二)颈总动脉PDGF-B mRNA、VEGF mRNA电泳产物灰度扫描值变化 | 第80-82页 |
讨论 | 第82-94页 |
一.关于动物模型 | 第82-83页 |
二.关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病因病机及立法 | 第83-85页 |
三.关于养心颗粒的组方分析 | 第85-87页 |
四.关于养心颗粒对模型病理形态学及超微结构变化 | 第87-88页 |
五.关于养心颗粒对模型IMT的影响 | 第88页 |
六.关于养心颗粒对模型血浆Fbg含量的影响 | 第88-89页 |
七.关于养心颗粒对模型血脂含量的影响 | 第89-90页 |
八.关于养心颗粒对模型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 | 第90页 |
九.关于养心颗粒对模型PDGF-B mRNA表达的影响 | 第90-91页 |
十.关于养心颗粒对模型VEGF mRNA表达的影响 | 第91-92页 |
十一.展望 | 第92-94页 |
结论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个人简历 | 第112-114页 |
附图 | 第114-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