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8页 |
英文摘要 | 第18-25页 |
符号说明 | 第25-26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26-81页 |
第一章 瘤胃原虫的特点及其吞噬细菌微循环研究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26-35页 |
1 瘤胃原虫的生态位与形态特征 | 第27-30页 |
·瘤胃原虫的生态位 | 第27页 |
·瘤胃原虫的形态特征 | 第27-28页 |
·瘤胃常见原虫形态各论 | 第28-30页 |
2 瘤胃原虫的营养代谢特点 | 第30-32页 |
·原虫与瘤胃氮代谢 | 第30页 |
·原虫与瘤胃甲烷气 | 第30-31页 |
·原虫与瘤胃碳代谢 | 第31-32页 |
·原虫与瘤胃内环境 | 第32页 |
3 日粮结构对原虫的影响 | 第32-33页 |
4 瘤胃原虫吞噬细菌速率的检测方法 | 第33-35页 |
·荧光标记技术在瘤胃微生态中的应用 | 第33-34页 |
·简易的荧光标记技术 | 第34-35页 |
第二章 瘤胃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进展 | 第35-44页 |
1 瘤胃微生物分子水平研究的切入点 | 第35-37页 |
·基于16(18)S rRNA/DNA序列的研究 | 第35-36页 |
·基于rDNA 序列间隔区的研究 | 第36-37页 |
·其他基因 | 第37页 |
2 瘤胃微生态研究的主要分子生物学技术 | 第37-41页 |
·结合PCR 的克隆文库、序列分析技术 | 第37-38页 |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 第38-39页 |
·遗传指纹技术 | 第39-40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 | 第40-41页 |
3 分子技术在瘤胃微生态的应用领域与前景 | 第41-43页 |
·主要应用领域 | 第41-42页 |
·应用前景 | 第42-43页 |
4 方法组合策略 | 第43-44页 |
第三章 瘤胃微生物对含氮物质的降解与利用 | 第44-52页 |
1 瘤胃内含氮类物质的降解 | 第44-47页 |
·饲料蛋白的性质与降解 | 第44页 |
·肽的性质与降解 | 第44-45页 |
·瘤胃细菌对含氮物质的降解 | 第45-46页 |
·瘤胃原虫对含氮物质的降解 | 第46-47页 |
·瘤胃内氮源物质代谢的主要途径 | 第47页 |
2 瘤胃微生物对含氮类物质的利用 | 第47-52页 |
·微生物对氨的利用 | 第48页 |
·微生物对氨基酸的利用 | 第48-49页 |
·微生物对肽的利用 | 第49-50页 |
·底物利用的新看法 | 第50-52页 |
第四章 反刍动物理想氨基酸需要与小肠氨基酸供给模式 | 第52-59页 |
1 反刍动物氨基酸需求 | 第52-55页 |
·必需氨基酸(EAA) | 第52页 |
·限制性氨基酸(LAA) | 第52-54页 |
·反刍动物小肠理想氨基酸(IAA)需要模式 | 第54-55页 |
2 反刍动物小肠氨基酸的供给 | 第55-58页 |
·瘤胃微生物的 AA 组成模式 | 第55-56页 |
·饲料供给小肠的 AA 组成模式 | 第56-58页 |
3 供给小肠的 AA 组成模式与理想模式的差补 | 第58-59页 |
第五章 特定蛋白质补充料结构性能及降解动力学的特异性 | 第59-66页 |
1 蛋白质的瘤胃降解动力学 | 第59-60页 |
2 蛋白质饲料的氮组分及其瘤胃降解性能 | 第60-61页 |
·蛋白质饲料的氮组分 | 第60-61页 |
·蛋白质饲料的瘤胃降解性能 | 第61页 |
3 四种不同蛋白质饲料的性能特点 | 第61-66页 |
·羽毛粉 | 第61-63页 |
·玉米蛋白粉 | 第63页 |
·豆粕 | 第63-64页 |
·鱼粉 | 第64-66页 |
第六章 瘤胃混合微生物的发酵、类群多样性及可研究度 | 第66-75页 |
1 反刍动物瘤胃及其混合发酵 | 第66-68页 |
·反刍动物瘤胃 | 第66-67页 |
·混合发酵的必然性 | 第67-68页 |
2 瘤胃微生物的多样性 | 第68-71页 |
·瘤胃细菌 | 第68-69页 |
·瘤胃原虫 | 第69-70页 |
·瘤胃真菌 | 第70页 |
·瘤胃古菌 | 第70-71页 |
3 瘤胃微生物的可研究度 | 第71-74页 |
·微生物分离获取率 | 第71-72页 |
·微生物 DNA 提取率 | 第72-73页 |
·微生物的可培养性 | 第73-74页 |
4 结语 | 第74-75页 |
第七章 瘤胃微生物蛋白 AA-N比例和 AA组成的科学争论 | 第75-81页 |
1 瘤胃微生物体成分概况 | 第75页 |
2 关于瘤胃微生物 AA 的争论焦点 | 第75-78页 |
·瘤胃微生物 AA-N 比例 | 第75-76页 |
·瘤胃微生物 AA 组成 | 第76-78页 |
3 不同类群微生物 AA 组成的研究 | 第78页 |
4 本课题的导出 | 第78-81页 |
·理论假说的提出 | 第79页 |
·实验论证的技术路线 | 第79-80页 |
·研究目的意义与研究目标 | 第80-81页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81-189页 |
第一章 荧光标记瘤胃细菌方法的建立和原虫吞噬速率的研究(试验1) | 第81-89页 |
中文摘要 | 第81-82页 |
英文摘要 | 第82-8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3-84页 |
·试验动物 | 第83页 |
·无菌瘤胃液制备 | 第83页 |
·荧光标记细菌的制备 | 第83页 |
·吞噬试验 | 第83-84页 |
·换算系数 | 第84页 |
·统计分析 | 第8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4-86页 |
·吞噬量与吞噬速率 | 第84-85页 |
·回归分析与吞噬 N 量换算 | 第85-86页 |
3 讨论 | 第86-88页 |
·瘤胃原虫对细菌的吞噬速率 | 第86-87页 |
·瘤胃原虫吞噬细菌速率研究方法的浅析 | 第87-88页 |
4 试验小结 | 第88-89页 |
第二章 日粮精粗比对山羊瘤胃内微生物蛋白微循环的影响(试验2) | 第89-98页 |
中文摘要 | 第89-90页 |
英文摘要 | 第90-9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1-93页 |
·试验动物与试验日粮 | 第91页 |
·试验设计 | 第91页 |
·瘤胃微生物的计数 | 第91-92页 |
·吞噬实验 | 第92-93页 |
·换算系数与统计分析 | 第9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3-95页 |
·吞噬试验时间与吞噬速率分析 | 第93-94页 |
·精粗比对瘤胃微生态的影响 | 第94-95页 |
·精粗比对瘤胃内 MCP 微循环的影响 | 第95页 |
3 讨论 | 第95-97页 |
·精粗比对瘤胃原虫与细菌产量的影响 | 第95-96页 |
·精粗比对瘤胃原虫吞噬速率的影响 | 第96页 |
·精粗比对瘤胃微循环的影响 | 第96-97页 |
4 试验小结 | 第97-98页 |
第三章 精粗比对瘤胃发酵、原虫种群结构及吞噬速率的影响(试验3) | 第98-107页 |
中文摘要 | 第98-99页 |
英文摘要 | 第99-10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0-101页 |
·试验动物、日粮、设计与取样 | 第100页 |
·测定指标 | 第100页 |
·加权吞噬速率计算公式 | 第100-101页 |
·换算系数与统计分析 | 第10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1-103页 |
·瘤胃综合发酵动态 | 第101-102页 |
·精粗比对主要类属原虫的影响 | 第102页 |
·吞噬速率影响因素的解析 | 第102-103页 |
3 讨论 | 第103-106页 |
·瘤胃发酵的综合分析 | 第103-104页 |
·原虫种群结构与 NDF 降解率 | 第104页 |
·吞噬速率影响因素的探讨 | 第104-105页 |
·原虫吞噬速率的类属明晰 | 第105-106页 |
·原虫吞噬细菌与微生物 AA 组成 | 第106页 |
4 试验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四章 碳水化合物结构对瘤胃发酵和微生物群体特征的影响(试验4) | 第107-126页 |
中文摘要 | 第107-108页 |
英文摘要 | 第108-10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9-113页 |
·试验动物 | 第109页 |
·试验原料与设计 | 第109页 |
·体外发酵装置 | 第109页 |
·培养液的配制 | 第109-110页 |
·培养和取样 | 第110页 |
·测定指标与分析项目 | 第110-112页 |
·数据处理 | 第112-11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3-121页 |
·产气量与培养液 NH_3-N 浓度 | 第113-114页 |
·微生物产量与纤维素降解率 | 第114页 |
·微生物区系比例与AA-N 比例 | 第114-115页 |
·不同时间点的动态变化分析 | 第115-116页 |
·回归关系分析 | 第116-117页 |
·微生物分离获得率与 DNA 的提取率 | 第117-118页 |
·DNA 的质量检验 | 第118-119页 |
·微生物 SSCP 指纹图谱分析 | 第119-120页 |
·原虫分类计数 | 第120-121页 |
3 讨论 | 第121-124页 |
·产气量与NH_3-N浓度 | 第121-122页 |
·微生物产量与纤维素降解率 | 第122页 |
·碳水化合物结构对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第122页 |
·微生物多样性与 PCR-SSCP | 第122-123页 |
·底物对微生物 AA-N 比例的影响 | 第123-124页 |
·体外培养时间的探讨 | 第124页 |
4 试验小结 | 第124-126页 |
第五章 不同分子形式氮源对瘤胃微生物蛋白产量和类群多样性的影响(试验5) | 第126-135页 |
中文摘要 | 第126-127页 |
英文摘要 | 第127-12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8页 |
·试验原料与设计 | 第128页 |
·试验动物、体外培养、测定指标与数据处理 | 第12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28-131页 |
·培养液pH | 第128-129页 |
·培养液 NH_3-N 浓度 | 第129-130页 |
·微生物产量 | 第130页 |
·微生物区系比例与AA-N 比例 | 第130-131页 |
·微生物 SSCP 指纹图谱分析 | 第131页 |
3 讨论 | 第131-134页 |
·pH 值 | 第131-132页 |
·NH_3-N 浓度 | 第132-133页 |
·微生物产量 | 第133页 |
·微生物区系与区系内类群结构的变化 | 第133-134页 |
4 试验小结 | 第134-135页 |
第六章 特定 AA缺省对体外培养瘤胃微生物生长限制性的研究(试验6) | 第135-145页 |
中文摘要 | 第135-136页 |
英文摘要 | 第136-1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37页 |
·试验原料与设计 | 第137页 |
·试验动物、体外培养、测定指标与数据处理 | 第1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37-141页 |
·培养液pH | 第137-138页 |
·培养液NH_3-N浓度 | 第138-139页 |
·微生物产量 | 第139-140页 |
·微生物区系比例与AA-N 比例 | 第140页 |
·微生物 SSCP 指纹图谱分析 | 第140-141页 |
3 讨论 | 第141-144页 |
·pH 值 | 第141页 |
·NH_3-N 浓度 | 第141-142页 |
·氨基酸对微生物蛋白合成的限制性 | 第142-143页 |
·微生物区系与区系内类群结构的变化 | 第143-144页 |
4 试验小结 | 第144-145页 |
第七章 蛋白质补充料对体外培养瘤胃微生物区系和发酵的影响(试验7) | 第145-154页 |
中文摘要 | 第145-146页 |
英文摘要 | 第146-1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47页 |
·试验原料与设计 | 第147页 |
·试验动物、体外培养、测定指标与数据处理 | 第1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47-150页 |
·培养液pH 与 NH_3-N 浓度 | 第147-149页 |
·微生物产量与饲料蛋白降解率 | 第149页 |
·微生物区系比例与AA-N 比例 | 第149页 |
·微生物 SSCP 指纹图谱分析 | 第149-150页 |
3 讨论 | 第150-152页 |
·pH 值与蛋白降解率 | 第150-151页 |
·培养液NH_3-N浓度 | 第151页 |
·微生物产量 | 第151-152页 |
·微生物区系与区系内部类群的变化 | 第152页 |
4 试验小结 | 第152-154页 |
第八章 混合日粮蛋白质对瘤胃微生物结构及AA组成的影响(试验8、9) | 第154-189页 |
中文摘要 | 第154-155页 |
英文摘要 | 第155-157页 |
试验8 体外试验 | 第157-16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57-158页 |
·试验动物与试验底物 | 第157-158页 |
·体外培养、测定指标与数据处理 | 第15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58-161页 |
·培养液pH与NH_3-N浓度 | 第158-159页 |
·微生物产量与饲料蛋白降解率 | 第159页 |
·微生物区系比例与AA-N 比例 | 第159-160页 |
·微生物 SSCP 指纹图谱分析 | 第160-161页 |
3 试验小结 | 第161-162页 |
试验9 体内试验 | 第162-18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62-163页 |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第162页 |
·取样与处理 | 第162页 |
·测定指标、分析项目与数据处理 | 第162-16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63-178页 |
·培养液pH 与NH_3-N 浓度 | 第163-164页 |
·微生物产量及微生物区系比例 | 第164-165页 |
·细菌种群结构分析 | 第165-170页 |
·原虫种群结构分析 | 第170-171页 |
·微生物 AA-N 比例 | 第171-173页 |
·微生物与饲料AA 组成比较 | 第173-174页 |
·日粮对微生物AA 组成影响 | 第174-176页 |
·微生物种群结构对 AA 比例的影响 | 第176-177页 |
·微生物及饲料AA 测定值变异系数的比较 | 第177页 |
·体内、外微生物蛋白量比较 | 第177-178页 |
3 讨论 | 第178-188页 |
·瘤胃发酵状态 | 第178-179页 |
·微生物蛋白的合成 | 第179页 |
·微生物 AA-N 比例 | 第179-180页 |
·山羊瘤胃细菌的组成分析 | 第180-181页 |
·日粮对细菌群体的影响 | 第181-182页 |
·山羊瘤胃纤毛虫的组成分析 | 第182-183页 |
·日粮对纤毛虫群体的影响 | 第183-184页 |
·山羊瘤胃原虫与细菌的互作 | 第184-185页 |
·不同群系的 AA 组成与微生物区系分离界定 | 第185-186页 |
·日粮蛋白质对微生物 AA 组成的影响 | 第186-187页 |
·微生物类群对微生物 AA 组成的影响 | 第187-188页 |
4 试验小结 | 第188-189页 |
第三篇 全文总论与展望 | 第189-200页 |
一 瘤胃微生物 AA 组成的总论 | 第189-198页 |
1 瘤胃微生物蛋白微循环与AA 组成 | 第189-191页 |
2 荧光标记瘤胃细菌技术在 MCP 微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 第191-192页 |
3 N 源对微生物 AA 的影响及其机制 | 第192-195页 |
·N 源对微生物 AA-N 比例的影响机制 | 第192-193页 |
·N 源对 AA 组成的影响机制 | 第193-195页 |
4 日粮影响微生物种群结构的机制 | 第195-197页 |
5 瘤胃微生物AA 组成及变化机制的结论 | 第197-198页 |
二 全文结论 | 第198页 |
三 研究创新 | 第198-199页 |
四 未来研究 | 第199-20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0-228页 |
附录Ⅰ 图版 | 第228-229页 |
附录Ⅱ 克隆株序列 | 第229-238页 |
致谢 | 第238-239页 |
读博期间发表或被录用的学术论文 | 第239-2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