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第11-26页 |
| 1.现代医学治疗中晚期大肠癌的研究概况 | 第11-19页 |
| ·化学治疗 | 第11-15页 |
| ·5-FU | 第12页 |
| ·CPT-11 | 第12-13页 |
| ·L-OHP | 第13-14页 |
| ·口服化疗 | 第14页 |
| ·腹腔化疗 | 第14-15页 |
| ·肝动脉插管化疗 | 第15页 |
| ·分子靶向治疗 | 第15-16页 |
| ·手术治疗 | 第16页 |
| ·放射治疗 | 第16-17页 |
| ·其它治疗 | 第17-19页 |
| ·温热治疗 | 第17页 |
| ·生物治疗 | 第17-18页 |
| ·光动力治疗 | 第18页 |
| ·基因治疗 | 第18页 |
| ·内分泌治疗 | 第18-19页 |
| 2.中医学治疗中晚期大肠癌的研究概况 | 第19-23页 |
| ·中医学对大肠癌的认识 | 第19-21页 |
| ·病因病机 | 第19-20页 |
| ·辩证分型 | 第20-21页 |
| ·中医药治疗中晚期大肠癌 | 第21-23页 |
| ·单纯中药治疗 | 第21-22页 |
| ·中药配合化疗治疗 | 第22页 |
| ·中药微调三号方治疗 | 第22-23页 |
| 3.中医药对大肠癌的实验研究 | 第23-26页 |
| ·中药单味提取物对大肠癌的实验研究 | 第23-24页 |
| ·中药复方对大肠癌的实验研究 | 第24页 |
| ·中药微调三号方的实验研究 | 第24页 |
| ·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26-44页 |
| 1.临床资料 | 第26-29页 |
| ·病例选择 | 第26-27页 |
| ·一般资料 | 第27-29页 |
| 2.方法 | 第29-34页 |
| ·治疗方法 | 第29-30页 |
| ·观察方法 | 第30-33页 |
| ·观察项目 | 第30-31页 |
| ·疗效判定 | 第31-33页 |
| ·统计方法 | 第33-34页 |
| 3.结果 | 第34-37页 |
| ·治疗后两组体力状况评分比较 | 第34页 |
| ·治疗后两组临床常见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 第34-35页 |
| ·治疗后两组实体瘤近期疗效比较 | 第35页 |
| ·治疗后两组肿瘤指标(CEA值、CA19-9值)的变化比较 | 第35-36页 |
| ·两组化疗毒副反应比较 | 第36-37页 |
| 4.讨论 | 第37-42页 |
| ·大肠癌的发生以"脾虚"为本,治当以"健脾"为要 | 第37-38页 |
| ·中药微调三号方组方的理论依据 | 第38-39页 |
| ·中药微调三号方的疗效分析 | 第39-41页 |
| ·中药微调三号方的疗效总结 | 第41-42页 |
| 5.临证体会 | 第42-43页 |
| ·辨证与辨病结合 | 第42页 |
| ·致力整体平衡、综合调理 | 第42页 |
| ·注重"带瘤生存" | 第42-43页 |
| 6.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43-44页 |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第44-59页 |
| 1.实验目的 | 第44页 |
| 2.实验材料 | 第44-45页 |
| ·试剂 | 第44页 |
| ·细胞系 | 第44页 |
| ·正常兔血清及WD-3兔血清的制备 | 第44-45页 |
| ·主要仪器 | 第45页 |
| 3.实验内容 | 第45-56页 |
| ·细胞增殖抑制率检测 | 第45-47页 |
| ·细胞形态观察 | 第47-50页 |
| ·Hoechst33258染色后细胞形态观察 | 第50-53页 |
| ·Annexin V-FITC细胞凋亡检测 | 第53-56页 |
| 4.实验讨论 | 第56-57页 |
| 5.存在问题及展望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