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致谢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现实背景·割裂的城市与人 | 第13-14页 |
·理论背景·街道研究的人性趋向 | 第14-15页 |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研究的目标与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的框架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街道空间的本体特征 | 第19-35页 |
·基本概念的引入 | 第19-22页 |
·街道(Street) | 第19-20页 |
·街道与道路 | 第20-22页 |
·街道的分类与基本特征 | 第22-24页 |
·机械交通型街道 | 第22-23页 |
·混合型街道 | 第23页 |
·步行型街道 | 第23-24页 |
·街道空间的本质职能 | 第24-34页 |
·街道作为空间联系的路径(street as path) | 第25-28页 |
·街道作为行为场所(street as place) | 第28-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当代城市街道的实态营造 | 第35-50页 |
·街道的构成要素 | 第35-39页 |
·空间界面要素 | 第35-38页 |
·自然要素 | 第38页 |
·人工设施 | 第38-39页 |
·人的活动 | 第39页 |
·街道主体的需求 | 第39-42页 |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 第39-40页 |
·街道空间的需求层次 | 第40-42页 |
·需求的实现:街道空间的营造对策 | 第42-49页 |
·满足安全性需求的街道设计对策 | 第42-44页 |
·满足便利性与选择性需求的街道设计对策 | 第44-45页 |
·满足舒适性需求的街道设计对策 | 第45-46页 |
·满足交往性需求的街道设计对策 | 第46-47页 |
·满足观赏性需求的街道设计对策 | 第47-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建成街道的审美与街道意象构建 | 第50-60页 |
·意象(Lmage) | 第50-55页 |
·意象与意境之比较 | 第51-52页 |
·西方认知学派的意象说 | 第52-53页 |
·街道意象(Streetscape) | 第53-55页 |
·街道意象的构建机制 | 第55-58页 |
·街道意象之象的把握机制 | 第55-57页 |
·街道意象之意的体认机制 | 第57-58页 |
·街道意象之意的内涵发展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农业时代的聚落街道意象构建 | 第60-73页 |
·传统街道的价值与营造观念 | 第60-62页 |
·传统街道意象的编码与译码机制 | 第62-64页 |
·象征 | 第63-64页 |
·隐喻 | 第64页 |
·文化观念在实态营造过程中的渗透 | 第64-72页 |
·自上而下的生成过程 | 第64-68页 |
·自下而上的发展过程 | 第68-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工业时代的城市街道意象构建 | 第73-90页 |
·现代街道价值与审美心理的转变 | 第74-75页 |
·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确立 | 第74页 |
·功能主义思潮的发展 | 第74-75页 |
·当代审美心理的变化 | 第75页 |
·现代街道意象编码与译码的分离 | 第75-76页 |
·现代街道意象构建的内容 | 第76-85页 |
·形态意象识别(Visual Identity) | 第76-80页 |
·功能意象识别(Functional Identity) | 第80-82页 |
·人文意象识别(Humanism Identity) | 第82-85页 |
·案例分析:芜湖路的街道人性化提升建议 | 第85-88页 |
·适应大众意象构建模式的街道设计策略 | 第88-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结语 城市街道的现在与未来 | 第90-96页 |
·重回街道的“真—善—美” | 第90-91页 |
·从数字城市到智能城市的街道意象构建 | 第91-94页 |
·经纬须尽意 心涂两相融 | 第94-9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96-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