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导论 | 第9-12页 |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2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 | 第12-23页 |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现状 | 第12-14页 |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突破口 | 第12页 |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根本动因 | 第12-13页 |
·国有商业银行实行的改革的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 | 第14-15页 |
·从现实情况来看,可以丰富国有商业银行提高流动性的手段 | 第14-15页 |
·从理论上分析,可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的配置效率 | 第15页 |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的积极作用 | 第15-23页 |
·有助于优化国有商业银行的存贷结构,提高资金周转和流通的效率 | 第15-18页 |
·提供了处理不良资产和分散投资风险的新渠道,通过发展表外业务减少对资本金的要求 | 第18-20页 |
·可以拓展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 第20-21页 |
·可以提高处理不良资产的效率,缩减处置时间 | 第21页 |
·可以丰富和完善中国的资本市场结构,为投资者提供新的投资渠道 | 第21-22页 |
·可以体现国家调控经济手段的市场化趋向 | 第22-23页 |
3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市场主体制度与流程设计 | 第23-31页 |
·探索处置不良资产新模式 | 第23-24页 |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市场主体 | 第24-26页 |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自身特点 | 第24-25页 |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关系主体 | 第25-26页 |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流程设计 | 第26-31页 |
·构建贷款组合 | 第26-27页 |
·特设机构的设立和运作 | 第27页 |
·债权的转移 | 第27-28页 |
·信用增级 | 第28-29页 |
·信用评级 | 第29页 |
·债权担保证券的设计和发行 | 第29页 |
·获得证券发行收入,向原始权益人支付购买价格 | 第29页 |
·服务机构对不良资产进行管理并按时收回资产收益 | 第29-30页 |
·向投资者支付本金和利息 | 第30-31页 |
4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实践 | 第31-36页 |
·建设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情况 | 第32-33页 |
·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 | 第32页 |
·资产证券化的主要特点 | 第32-33页 |
·资产证券化带来的变化 | 第33-35页 |
·风险管理更加严格 | 第33-34页 |
·内部设立防火墙,实行区别管理 | 第34页 |
·经办行贷款考核受到一定影响 | 第34-35页 |
·资产证券化引起的思考 | 第35-36页 |
·资产证券化创新意义深远 | 第35-36页 |
5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难点及风险研究 | 第36-52页 |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推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难点分析 | 第36-42页 |
·特设信托机构SPV缺位,完成“真实出售”困难大 | 第36-37页 |
·不良资产会计上的表外化难以实现 | 第37-38页 |
·控制权没有转移进一步影响了真实出售和表外化 | 第38页 |
·当期需要核销大量损失,财务负担过重,面临经营利润指标压力 | 第38-39页 |
·中介机构的公正性和专业技术人才难以保证 | 第39页 |
·资本市场不发达对不良资产证券化造成的障碍 | 第39页 |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面临着许多的法律限制 | 第39-41页 |
·缺乏统一的资产证券化监管和协调体系 | 第41页 |
·信用制度上的障碍 | 第41页 |
·缺乏明确的会计处理原则和税收优惠政策 | 第41-42页 |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推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析 | 第42-46页 |
·利率风险 | 第42-43页 |
·提前偿付风险 | 第43页 |
·策略风险 | 第43页 |
·定价风险 | 第43页 |
·流动性风险 | 第43-44页 |
·信誉风险 | 第44页 |
·信用风险 | 第44页 |
·交易风险 | 第44-45页 |
·借款人风险,也可以称为贷款风险 | 第45页 |
·房贷证券化带来泡沫风险 | 第45-46页 |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对策建议 | 第46-52页 |
·维护良好的社会信用秩序,完善法律环境 | 第46-47页 |
·完善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处理和税收政策 | 第47页 |
·建立市场化的社会资本结构和资本流通渠道,加快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的发展 | 第47-48页 |
·规范专业服务机构 | 第48页 |
·从经济制度上构造风险外部转移的空间 | 第48-49页 |
·建立统一的资产证券化监管体系 | 第49页 |
·拓展资产证券化的疆域 | 第49-50页 |
·完善资产证券化的内在机制 | 第50页 |
·进一步完善业务处理系统对证券化的支撑力度 | 第50页 |
·不断提高专业人员素质 | 第50-5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56-57页 |
详细摘要 | 第57-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