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绪论 | 第7-9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7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7-8页 |
(三) 创新之处 | 第8-9页 |
一、核战略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分析 | 第9-20页 |
(一) 核战略的基本概念 | 第9-12页 |
1、核武器与核战略 | 第9-11页 |
2、基本构成 | 第11-12页 |
(二) 核威慑与美国核战略 | 第12-13页 |
(三) 核战略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分析 | 第13-20页 |
1、核武器—美国最霸道的盾牌 | 第13-15页 |
2、核威慑—核时代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主要特征 | 第15-17页 |
3、核战略—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支柱 | 第17-20页 |
二、冷战后美国核战略的调整与演变 | 第20-48页 |
(一) 布什政府的“全方位威慑”核战略 | 第20-22页 |
1、面临威胁的多样性 | 第20页 |
2、威慑对象的多元化 | 第20-21页 |
3、核武器效能的多重性 | 第21页 |
4、战略核力量的攻防一体化 | 第21-22页 |
(二) 克林顿政府的“领导与防范”核战略 | 第22-25页 |
1、核威慑对象全面扩展 | 第23页 |
2、核战争样式的有限转化 | 第23-24页 |
3、核打击目标的重点修订 | 第24页 |
4、核战略重点的转移 | 第24-25页 |
(三) 小布什政府的“进攻性现实主义”核战略 | 第25-30页 |
1、核战略思维模式的变化 | 第27页 |
2、核战略重心的变化 | 第27-28页 |
3、核战略力量功能的变化 | 第28页 |
4、核战略力量构成的变化 | 第28-30页 |
三、冷战后美国核战略的调整原因及其特点 | 第30-39页 |
(一) 影响美国核战略调整的国内外因素分析 | 第30-34页 |
1、国际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2页 |
2、国内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4页 |
(二) 冷战后美国核战略总体特点辨析 | 第34-39页 |
1、谋求核威慑效应的最大化 | 第34-36页 |
2、战略规划从“基于威胁模式”逐步转向“基于能力模式” | 第36-38页 |
3、在核扩散问题上实行双重标准,冷战色彩浓厚 | 第38-39页 |
四、当前美国核战略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国际安全的影响 | 第39-48页 |
(一) 美国核战略的发展趋势分析 | 第39-43页 |
1、核威慑仍将在美国军事战略中居于中心地位 | 第39页 |
2、核战略重心将继续向第三世界地区性强国转移 | 第39-40页 |
3、制止WMD的扩散和使用仍将是美国核战略的重点之一 | 第40-41页 |
4、继续加大研制与开发弹道导弹防御计划的力度 | 第41-42页 |
5、继续推进新军事技术革命进程,力保美国绝对核优势地位 | 第42-43页 |
(二) 后冷战时期美国核战略对国际安全的影响 | 第43-48页 |
1、动摇了国际社会现有的战略核稳定体系 | 第43-44页 |
2、阻碍了国际军控与裁军进程 | 第44页 |
3、加剧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与导弹技术的扩散 | 第44-46页 |
4、诱使冷战后核危机的频频爆发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