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3页 |
| 导论 | 第13-23页 |
| 一、论文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 二、相关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三、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 四、研究思路和主要创新点 | 第19-21页 |
| 五、主要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 第一章 中国绿色旅游的发展概况 | 第23-47页 |
| 第一节 中国绿色旅游的发展概况 | 第23-25页 |
| 第二节 发展绿色旅游的必要性 | 第25-28页 |
| 一、发展旅游业的基本要求 | 第25-26页 |
| 二、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模式 | 第26-28页 |
| 第三节 绿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 | 第28-38页 |
| 一、国外绿色旅游发展的指导方针 | 第29-31页 |
| 二、绿色旅游企业运作模式 | 第31-33页 |
| 三、绿色旅游产业的保障机制 | 第33-35页 |
| 四、中国绿色旅游产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 第35-38页 |
| 第四节 中国大力发展绿色旅游应采取的策略与措施的研究 | 第38-43页 |
| 一、培育绿色观念 | 第38-40页 |
| 二、推行绿色标准 | 第40页 |
| 三、实行绿色开发 | 第40-41页 |
| 四、生产绿色产品 | 第41-42页 |
| 五、开展绿色经营 | 第42-43页 |
| 第五节 中国绿色旅游的发展前景 | 第43-47页 |
| 一、开展绿色设计 | 第43-44页 |
| 二、生产绿色产品 | 第44页 |
| 三、进行绿色包装 | 第44-45页 |
| 四、发展绿色营销 | 第45-47页 |
| 第二章 中国绿色旅游资源分析 | 第47-116页 |
| 第一节 绿色旅游自然环境 | 第47-58页 |
| 一、水体类旅游资源 | 第47-50页 |
| 二、风景河段 | 第50-55页 |
| 三、湖泊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 | 第55-58页 |
| 第二节 绿色旅游人文环境 | 第58-85页 |
| 一、历史遗迹类旅游资源 | 第58-59页 |
| 二、古人类遗址、古都和古战场遗址 | 第59-60页 |
| 三、古建筑类旅游资源 | 第60-62页 |
| 四、古代陵墓类旅游资源 | 第62-65页 |
| 五、城镇类旅游资源 | 第65-68页 |
| 六、古典园林类旅游资源 | 第68-75页 |
| 七、宗教文化类旅游资 | 第75-79页 |
| 八、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 | 第79-85页 |
| 第三节 生态旅游和绿色休闲时尚 | 第85-99页 |
| 一、生态旅游的含义 | 第86页 |
| 二、生态旅游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 第86-89页 |
| 三、生态旅游的具体运作 | 第89-90页 |
| 四、生态旅游的效益 | 第90-92页 |
| 五、生态旅游是一种绿色的保健旅游 | 第92-95页 |
| 六、生态旅游有利于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 第95-99页 |
| 第四节 森林旅游实施绿色旅游营销 | 第99-105页 |
| 一、传统市场营销观念对森林旅游业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 第99-100页 |
| 二、森林旅游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基本原则 | 第100-102页 |
| 三、森林旅游业实施绿色营销的主要对策 | 第102-105页 |
| 第五节 发展新乡村绿色旅游 | 第105-109页 |
| 一、中国绿色乡村旅游的特征 | 第105-107页 |
| 二、绿色乡村旅游重在体验 | 第107-108页 |
| 三、注重规范经营与管理 | 第108-109页 |
| 第六节 绿色旅游休闲活动 | 第109-116页 |
| 一、绿色体育旅游 | 第109-112页 |
| 二、LEISURE(闲假)旅游 | 第112-116页 |
| 第三章 中国旅游交通与线路 | 第116-134页 |
| 第一节 各种旅游交通运输方式评价 | 第116-120页 |
| 一、铁路运输 | 第116-117页 |
| 二、公路运输 | 第117-118页 |
| 三、水路运输 | 第118-119页 |
| 四、航空运输 | 第119页 |
| 五、特种运输 | 第119-120页 |
| 第二节 中国旅游线路 | 第120-127页 |
| 一、旅游线路的概念与分类 | 第120-122页 |
| 二、旅游线路的设计原则 | 第122-124页 |
| 三、中国主要旅游线路 | 第124-127页 |
| 第四节 旅游信息化 | 第127-134页 |
| 一、旅游信息资源的构成要素 | 第127-128页 |
| 二、旅游网站的信息资源分布及服务功能 | 第128-130页 |
| 三、推进旅游信息化进程的对策与建议 | 第130-134页 |
| 第四章 中国绿色旅游业发展分析——以西部为例 | 第134-143页 |
| 第一节 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 | 第134-136页 |
| 第二节 西部绿色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 第136-138页 |
| 一、西部发展绿色旅游业的现状分析 | 第136-137页 |
| 二、西部发展绿色旅游业的制约因素 | 第137-138页 |
| 第三节 西部地区旅游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指导原则 | 第138-140页 |
| 一、西部地区实施旅游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总体思路 | 第138-139页 |
| 二、西部地区实施旅游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指导原则 | 第139-140页 |
| 第四节 西部地区实施旅游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战略对策 | 第140-143页 |
| 一、西部旅游业绿色理念的推广与强化 | 第140页 |
| 二、西部绿色旅游业管理体制创新工程和总体规划建设 | 第140-141页 |
| 三、实施旅游绿色技术创新基地建设工程 | 第141页 |
| 四、实施西部"金旅工程"建设 | 第141页 |
| 五、实施绿色旅游评价标准体系建设工程 | 第141-142页 |
| 六、实施"绿色环球21"环境可持续认证工程 | 第142-143页 |
| 第五章 论生态旅游的保健功能 | 第143-152页 |
| 第一节 生态旅游的兴趣 | 第143-145页 |
| 一、起源 | 第143-144页 |
| 二、概念 | 第144页 |
| 三、发展 | 第144-145页 |
| 第二节 生态旅游是一种绿色的保健旅游 | 第145-149页 |
| 一、生态旅游有益于旅游者的身心健康 | 第145-147页 |
| 二、生态旅游有利于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 第147-149页 |
| 第三节 参加生态旅游活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149-152页 |
| 一、选择好生态旅游目的地 | 第150页 |
| 二、注意安全 | 第150-151页 |
| 三、注意环保 | 第151-152页 |
| 第六章 加强中国绿色旅游营销 提高绿色旅游效益 | 第152-170页 |
| 第一节 绿色旅游营销 | 第152-155页 |
| 一、绿色——旅游业的生命之色 | 第152-153页 |
| 二、旅游业绿色营销的概念 | 第153页 |
| 三、中国旅游业绿色营销对策 | 第153-155页 |
| 第二节 旅游资源的营销工作 | 第155-157页 |
| 一、作好旅游资源形象的策划 | 第156页 |
| 二、拓展营销渠道,更新促销方式 | 第156-157页 |
| 第三节 从时常观念走向绿色观念 | 第157-161页 |
| 一、绿色需求观 | 第158页 |
| 二、绿色资源观 | 第158-159页 |
| 三、绿色环境观 | 第159-161页 |
| 四、绿色效益观 | 第161页 |
| 第四节 绿色旅游地域经济 | 第161-164页 |
| 一、做好旅游资源的总体开发 | 第162-163页 |
| 二、加强特色开发,形成独特卖点 | 第163页 |
| 三、注重资源的"软开发" | 第163-164页 |
| 第五节 中韩日三国绿色旅游的合作 | 第164-170页 |
| 一、韩国绿色旅游的启示 | 第164-166页 |
| 二、日本绿色旅游的启示 | 第166-169页 |
| 三、中韩日三国绿色旅游的合作 | 第169-170页 |
| 结束语 | 第170-1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1-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