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劳务派遣的概述 | 第13-22页 |
第一节 劳务派遣的基本含义及三方主体法律关系的辨析 | 第13-17页 |
一、劳务派遣的基本含义 | 第13-14页 |
二、劳务派遣三方主体法律关系的辨析 | 第14-17页 |
第二节 劳务派遣与其他职业劳动形态的区别 | 第17-20页 |
一、劳务派遣与承揽 | 第17-18页 |
二、劳务派遣与职业介绍 | 第18-19页 |
三、劳务派遣与人事代理 | 第19-20页 |
第三节 我国劳务派遣的现状 | 第20-22页 |
一、发展迅速,经营单位良莠不齐 | 第20页 |
二、劳务派遣市场细分化趋势明显 | 第20-21页 |
三、劳务派遣三大集中领域及从业人员构成 | 第21页 |
四、法律规章建立滞后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我国劳务派遣中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及成因 | 第22-31页 |
第一节 我国劳务派遣中劳动者权益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22-27页 |
一、工资水平很低,劳动报酬权得不到保障 | 第22-23页 |
二、社会保险权普遍缺失 | 第23-24页 |
三、劳动合同短期化现象十分普遍,就业稳定性很差 | 第24页 |
四、超时劳动现象十分普遍,休息权得不到保障 | 第24-25页 |
五、安全卫生保障缺位 | 第25页 |
六、职业培训普遍缺失 | 第25-26页 |
七、权利救济受困 | 第26页 |
八、团结权难以形成 | 第26-27页 |
第二节 我国被派遣劳动者权益受侵害的成因探讨 | 第27-31页 |
一、法律的缺失 | 第27页 |
二、社会保险政策缺位 | 第27页 |
三、混业经营为派遣单位逃避雇主责任创造了条件 | 第27-28页 |
四、责任归属认定很复杂 | 第28页 |
五、劳动行政监管不到位,执法环境不理想 | 第28页 |
六、劳动争议司法救济的不经济 | 第28-29页 |
七、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就业压力 | 第29页 |
八、被派遣劳动者自身维权意识与维权能力弱 | 第29页 |
九、工会作用的缺失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我国《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的立法规制及制度设计缺陷 | 第31-43页 |
第一节 《劳动合同法》对被派遣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相关规定 | 第31-38页 |
一、对派遣单位的法律规制 | 第31-32页 |
二、对用工单位的法律规制 | 第32-33页 |
三、对劳务派遣协议的法律规制 | 第33-34页 |
四、对跨地区劳务派遣所执行的待遇问题的法律规制 | 第34页 |
五、限制劳务派遣适用的工作岗位 | 第34-35页 |
六、明确规定了被派遣劳动者的权利 | 第35-36页 |
七、明确规定了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对被派遣劳动者权益保护方面的连带责任机制 | 第36-37页 |
八、规定了有关行政机关违法行政或者不作为的法律责任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劳动合同法》对被派遣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制度设计缺陷 | 第38-43页 |
一、对派遣单位的设立资质要求相对较低 | 第38-39页 |
二、对派遣单位的混业经营行为没有作出明确的禁止性规定 | 第39页 |
三、对派遣单位的职业培训义务没有作出强制性的要求 | 第39-40页 |
四、对劳务派遣的行业没有作出限制 | 第40页 |
五、对劳务派遣的最长时间没有作出限制 | 第40-41页 |
六、对劳务派遣工作岗位的限制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 | 第41页 |
七、对被派遣劳动者的自由择业权保障没有作出规定 | 第41-42页 |
八、对被派遣劳动者参加或组织工会的规定操作性不强,缺乏保障机制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劳务派遣制度的立法建议 | 第43-48页 |
一、对派遣单位的规制建议 | 第43-44页 |
二、明确规定劳务派遣的行业范围 | 第44页 |
三、明确规定劳务派遣的最长时间 | 第44-45页 |
四、明确列举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目录 | 第45页 |
五、明确规定对被派遣劳动者的自由择业权进行限制的约定无效 | 第45页 |
六、完善被派遣劳动者实现参加或组织工会权利的法律保障机制 | 第45-46页 |
七、完善司法诉讼程序,提供便利的司法救济 | 第46-47页 |
八、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