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中文文摘 | 第4-8页 |
| 绪论 | 第8-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8页 |
| 研究综述 | 第8-9页 |
|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 第1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全国经济布局中的地位 | 第10-17页 |
| ·中国区域经济运行概况 | 第10-13页 |
| ·东部发展势头正劲 | 第10-11页 |
| ·东北振兴初现端倪 | 第11-12页 |
| ·中部崛起有待时日 | 第12页 |
| ·西部开发路阻且长 | 第12-13页 |
| ·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全国经济布局中的地位 | 第13-17页 |
|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承接全球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 | 第13页 |
|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东部率先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第13-14页 |
|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服务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的重要战略通道 | 第14-15页 |
| ·海峡西岸经济区也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内容 | 第15页 |
|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是祖国统一的必然要求 | 第15-17页 |
| 第2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与东部主要经济区的比较分析 | 第17-27页 |
| ·海峡西岸经济区现状 | 第17-20页 |
|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基本内涵 | 第17页 |
|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提出历程 | 第17-18页 |
|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现状 | 第18-20页 |
| ·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比较 | 第20-23页 |
| ·三大区域发展状况比较 | 第20-21页 |
| ·产业经济发展比较 | 第21页 |
| ·区域发展空间模式比较 | 第21-22页 |
| ·生态环境比较 | 第22页 |
| ·长三角和珠三角发展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启示 | 第22-23页 |
| ·海峡西岸经济区与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比较 | 第23-25页 |
| ·浦东和滨海新区发展概况 | 第23-24页 |
| ·海峡西岸经济区与浦东和滨海新区的差异 | 第24页 |
| ·浦东和滨海新区发展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启示 | 第24-25页 |
|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差异化发展战略构想 | 第25-27页 |
| 第3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7-34页 |
| ·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发展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7-31页 |
| ·政府圈定的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 | 第27-30页 |
| ·在吸引台湾产业转移方面步伐滞后 | 第30-31页 |
| ·海峡西岸经济区空间布局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1-32页 |
| ·中心城市相对较为弱小 | 第31-32页 |
|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 第32页 |
| ·海峡西岸经济区制度保障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2-34页 |
| ·法规条例体系不完善 | 第32页 |
| ·协调管理体系缺失 | 第32-33页 |
| ·政策工具不明确 | 第33页 |
| ·行政区分割问题严重 | 第33-34页 |
| 第4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未来发展的战略构想 | 第34-42页 |
| ·区域发展战略的“三维”框架 | 第34页 |
|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产业发展战略构想 | 第34-36页 |
| ·大力促进闽台港澳经贸合作,推进闽台经贸关系发展 | 第34页 |
| ·科学选择主导产业,慎重发展重化工业 | 第34-35页 |
| ·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 | 第35-36页 |
| ·发展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的集群式转移 | 第36页 |
|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空间发展战略构想 | 第36-38页 |
| ·加快构建中心城市,发挥中心城市功能 | 第36-37页 |
| ·根据不同区位优势,构建科学的区域劳动和产业分工体系 | 第37-38页 |
| ·创新区域协作机制,加大内联协作力度 | 第38页 |
|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制度创新战略构想 | 第38-42页 |
| ·建立完善的法规条例体系 | 第38页 |
| ·设立专门的协调管理机构与组织 | 第38-39页 |
| ·根据各自特点和优势划分不同的政策区域 | 第39页 |
| ·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 第39-40页 |
| ·加大国家财政和政策支持力度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加速发展的关键 | 第40页 |
| ·明确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功能区划 | 第40-42页 |
| 结论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45-47页 |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