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5页 | 
| 1 引言 | 第15-27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25页 | 
| ·干扰的内涵、干扰的类型及干扰作用的特点 | 第15-16页 | 
| ·干扰的内涵 | 第15-16页 | 
| ·干扰的类型 | 第16页 | 
| ·干扰的生态学意义 | 第16-17页 | 
| ·干扰理论中的尺度问题 | 第17-18页 | 
| ·干扰强度等级的划分 | 第18-19页 | 
| ·不同干扰方式对植被影响的研究 | 第19-21页 | 
| ·干扰与植被关系研究的特点 | 第21-23页 | 
| ·干扰与植被关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 第23-24页 | 
| ·闽楠(Phoebe bournei)的研究综述 | 第24-25页 | 
| ·闽楠生物学特性及生态学特性的描述 | 第24页 | 
| ·闽楠种群及群落生态学的研究 | 第24页 | 
| ·闽楠造林技术及人工林研究 | 第24-25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7页 | 
| 2 研究区概况及人为干扰强度等级划分方法 | 第27-30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27-28页 | 
| ·地理位置、地形、地质地貌 | 第27页 | 
| ·气候 | 第27页 | 
| ·土壤 | 第27页 | 
| ·植被 | 第27-28页 | 
| ·人为活动情况 | 第28页 | 
| ·样地的选择 | 第28-29页 | 
| ·不同干扰强度等级的划分 | 第29-30页 | 
| ·不同干扰强度等级的划分标准 | 第29页 | 
| ·闽楠群落的干扰情况及等级划分 | 第29-30页 | 
| 3 不同强度干扰下闽楠群落区系成分特征 | 第30-37页 | 
| ·研究方法 | 第3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6页 | 
| ·不同强度干扰下闽楠群落植物区系成分基本特征比较 | 第31-33页 | 
| ·区系的地理成分 | 第33-36页 | 
| ·小结 | 第36-37页 | 
| 4 不同强度干扰下闽楠群落植物生活型特征 | 第37-43页 | 
| ·研究方法 | 第3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2页 | 
| ·不同强度干扰下闽楠群落生活型谱 | 第37-38页 | 
| ·不同强度干扰下闽楠群落叶的特征 | 第38-40页 | 
| ·不同强度干扰下闽楠群落植物成分耐荫性组成特点 | 第40-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 5 不同强度干扰对闽楠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 第43-55页 | 
| ·研究方法 | 第43-47页 | 
| ·野外调查 | 第43-44页 | 
| ·多样性测度方法 | 第44页 | 
| ·多样性测度公式 | 第44-4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3页 | 
| ·不同强度干扰下闽楠群落优势种的重要值 | 第47-49页 | 
| ·不同强度干扰下闽楠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 第49-52页 | 
| ·不同强度干扰下闽楠群落的生态优势度 | 第52-53页 | 
| ·不同干扰强度下闽楠群落间β多样性 | 第53页 | 
| ·小结 | 第53-55页 | 
| 6 不同强度干扰下的闽楠群落物种多度格局 | 第55-60页 | 
| ·研究方法 | 第55-58页 | 
| ·野外调查 | 第55页 | 
| ·数据处理 | 第55-56页 | 
| ·对数分布模型的计算 | 第56-5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8-59页 | 
| ·小结 | 第59-60页 | 
| 7 不同强度干扰下闽楠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 第60-71页 | 
| ·研究方法 | 第60-67页 | 
| ·样地调查 | 第60页 | 
|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确定 | 第60-6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7-68页 | 
| ·不同强度干扰下闽楠群落中闽楠种群在不同取样面积的空间分布格局 | 第67-68页 | 
| ·不同强度干扰下闽楠群落中闽楠种群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 | 第68页 | 
| ·小结 | 第68-71页 | 
| (1} 关于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 第68-69页 | 
| (2) 关于测定方法 | 第69-71页 | 
| 8 不同强度干扰下闽楠群落乔木层主要种群的生态位特征 | 第71-81页 | 
| ·研究方法 | 第72-73页 | 
| ·野外数据收集 | 第72页 | 
| ·生态位测度方法 | 第72-7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3-81页 | 
| ·不同强度干扰下闽楠群落主要乔木种群的生态位宽度与高度生态位宽度 | 第73-77页 | 
| ·不同强度干扰下闽楠群落主要乔木种群的生态位重叠与高度生态位重叠 | 第77-81页 | 
| 9 不同强度干扰下闽楠群落乔木层主要种群种间联结 | 第81-93页 | 
| ·研究方法 | 第82-85页 | 
| ·样地调查与树种选择 | 第82-83页 | 
| ·数据分析处理 | 第83-8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85-93页 | 
| ·不同干扰强度下闽楠群落乔木层优势种群间的总体联结性 | 第85-86页 | 
| ·不同干扰强度下闽楠群落乔木层优势种种间联结性 | 第86-93页 | 
| 10 不同强度干扰下闽楠群落的凋落物量及养分归还动态 | 第93-102页 | 
| ·研究方法 | 第93-97页 | 
| ·凋落物的收集 | 第93页 | 
| ·样品的化学分析 | 第93-9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97-100页 | 
| ·不同强度干扰下闽楠林分的年总凋落物量及其动态 | 第97-99页 | 
| ·不同强度干扰下闽楠群落各组分凋落物及其动态 | 第99-100页 | 
| ·凋落物中主要养分元素的含量及年通量 | 第100页 | 
| ·小结 | 第100-102页 | 
| 11 不同强度干扰下闽楠群落的枯落物持水特性 | 第102-10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02-107页 | 
| ·不同强度干扰下闽楠群落枯落物的蓄积量与自然含水量 | 第102-104页 | 
| ·不同强度干扰下闽楠群落枯落物层持水性能 | 第104-105页 | 
| ·枯落物层对降雨的拦蓄能力 | 第105-107页 | 
| ·小结 | 第107-109页 | 
| 12 主要结论与讨论 | 第109-11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4-130页 | 
| 致谢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