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一)国家政策的重视与社会的关注 | 第9页 |
| (二)经济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 | 第9-10页 |
| (三)改变不良现状的需要 | 第10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一)理论意义 | 第10页 |
| (二)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 (一)相关文献基本情况 | 第11-12页 |
| (二)相关文献分类解读 | 第12-14页 |
| (三)相关研究综合评述 | 第14-15页 |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 (一)研究思路 | 第15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五、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的概念解析 | 第17-25页 |
| 一、高职院校的性质 | 第17-20页 |
| (一)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 | 第17-18页 |
| (二)高职院校的属性 | 第18-20页 |
| 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表征 | 第20-21页 |
| (一)传统“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 第20页 |
| (二)新形势下“双师型”教师的实质 | 第20-21页 |
| 三、教学能力的内涵 | 第21-25页 |
| (一)一般教学能力 | 第21-22页 |
| (二)“双师型”教师的特有教学能力 | 第22-25页 |
| 第三章“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第25-32页 |
| 一、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 | 第25-28页 |
| (一)2025 计划为教学能力的发展提供新契机 | 第25-26页 |
| (二)内涵式发展为教学能力的发展提供新支撑 | 第26页 |
| (三)现代学徒制为教学能力的发展提供新视角 | 第26-27页 |
| (四)“一带一路”为教学能力的发展提供新中外合作机制 | 第27-28页 |
| 二、不容小觑的多方挑战 | 第28-32页 |
|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冲击 | 第28-29页 |
| (二)办学自主权的扩大 | 第29-30页 |
| (三)互联网+时代的扩张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现状研究 | 第32-39页 |
| 一、“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历程 | 第32-34页 |
| (一)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阶段 | 第32-33页 |
| (二)专业能力替代教学能力的阶段 | 第33页 |
| (三)发展为教学学术的能力培养阶段 | 第33-34页 |
| 二、“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的问题 | 第34-36页 |
| (一)教学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 第34-35页 |
| (二)教学能力培养意识薄弱 | 第35页 |
| (三)教学能力提升环境不佳 | 第35-36页 |
| 三、“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6-39页 |
|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的质量不高 | 第36-37页 |
| (二)高职教师职业倦怠严重 | 第37页 |
| (三)职前、职后培训机制不连贯 | 第37-38页 |
| (四)职称评审制度的“一刀切” | 第38-39页 |
| 第五章 国外“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路径与启示 | 第39-44页 |
| 一、国外“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路径 | 第39-42页 |
| (一)德国“双元制”体系下的师资队伍建设 | 第39-40页 |
| (二)日本“职业训练指导员”的培养特质 | 第40-41页 |
| (三)英国“三段融合”师资培养模式 | 第41-42页 |
| 二、国外发展路径对培养我国“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的启示 | 第42-44页 |
| (一)规范“双师型”师资的来源渠道 | 第42页 |
| (二)明确并严格“双师型”教师的任职资格 | 第42-43页 |
| (三)健全“双师型”教师的培训体系 | 第43-44页 |
| 第六章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 | 第44-51页 |
| 一、以制度建设为基础 | 第44-47页 |
| (一)优化经费投入制度 | 第44-45页 |
| (二)改革职称评审制度 | 第45-46页 |
| (三)连贯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制度 | 第46页 |
| (四)健全评价、激励制度 | 第46-47页 |
| 二、以专业机构为依托 | 第47-48页 |
| (一)教师发展中心 | 第47-48页 |
| (二)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 第48页 |
| 三、以平台打造为支持 | 第48-49页 |
| (一)搭建稳定的校企合作平台 | 第48-49页 |
| (二)搭建长效的校校合作平台 | 第49页 |
| 四、以自我提升为核心 | 第49-51页 |
| (一)项目研究——丰富知识体系 | 第49-50页 |
| (二)任务驱动——加强实践经验 | 第50页 |
| (三)同行交流——促进共同进步 | 第50页 |
| (四)勤于反思——加快发展速度 | 第50-51页 |
| 结语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