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数学和灰色系统理论在岩土及结构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 ·概述 | 第9-10页 |
| ·模糊数学和灰色理论在岩土及结构中的应用现状 | 第10页 |
|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第10-12页 |
| 第二章 模糊数学在岩土与结构工程中的应用 | 第12-67页 |
| ·概述 | 第12页 |
| ·模糊材料参数选择和模糊材料分类 | 第12-21页 |
| ·用模糊方法择取岩土结构材料参数 | 第12-16页 |
| ·岩土与结构材料的模糊分类 | 第16-19页 |
| ·用模糊模式识别的方法来进行工程分类 | 第19-21页 |
| ·小结 | 第21页 |
| ·边坡与地下工程稳定性模糊分析 | 第21-30页 |
| ·综述 | 第21-22页 |
| ·边坡稳定性模糊分析 | 第22-29页 |
| ·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模糊分析 | 第29-30页 |
| ·小结 | 第30页 |
| ·灾变问题模糊分析 | 第30-39页 |
| ·综述 | 第30-33页 |
| ·砂土液化的模糊分析 | 第33-34页 |
| ·泥石流危险等级的评价 | 第34-36页 |
| ·结构震灾预测的模糊分析 | 第36-38页 |
| ·地下硐室岩爆烈度的模糊综合评判 | 第38页 |
| ·小结 | 第38-39页 |
| ·工程可靠性模糊分析 | 第39-47页 |
| ·综述 | 第39-40页 |
| ·建筑结构构件模糊可靠度分析 | 第40-43页 |
| ·建筑结构构系统整体模糊可靠度分析 | 第43-47页 |
| ·小结 | 第47页 |
| ·工程结构优化设计中的模糊分析方法 | 第47-52页 |
| ·综述 | 第47-48页 |
| ·普通结构的模糊优化设计 | 第48-49页 |
| ·模糊荷载作用下结构优化设计 | 第49页 |
| ·双目标两层次模糊优化设计 | 第49-52页 |
| ·模糊工程管理方法 | 第52-58页 |
| ·综述 | 第52-53页 |
| ·设计方案选择的模糊综合评判 | 第53-54页 |
| ·评标和定标的模糊评判法 | 第54-57页 |
| ·危房鉴定问题中的应用 | 第57-58页 |
| ·模糊数值方法 | 第58-67页 |
| ·模糊有限单元法 | 第58-60页 |
| ·应用模糊有限元法的一种反分析形式 | 第60-64页 |
| ·模糊边界元法 | 第64-65页 |
| ·小结 | 第65-67页 |
| 第三章 灰色系统理论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 第67-91页 |
| ·概述 | 第67页 |
| ·灰色关联分析 | 第67-69页 |
| ·灰色系统建模 | 第69-76页 |
| ·灰色建模的基本步骤 | 第69页 |
| ·灰色模型的类型及其特点 | 第69-70页 |
| ·应用在岩土工程中的常用模型 | 第70-76页 |
| ·灰色系统理论在工程分类中的应用 | 第76-80页 |
| ·综述 | 第76-77页 |
| ·应用实例 | 第77-80页 |
| ·小结 | 第80页 |
| ·灰色理论地下工程中的应用 | 第80-88页 |
| ·综述 | 第80-82页 |
| ·灰色预测的GM(1,1)模型的应用 | 第82-84页 |
| ·灰色新陈代谢模型MGM(1,1)模型的应用 | 第84-85页 |
| ·Verhuls模型和工程应用实例 | 第85-87页 |
| ·小结 | 第87-88页 |
| ·灰色系统理论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 | 第88-91页 |
| ·综述 | 第88-89页 |
| ·边坡变形的灰色预测模型 | 第89页 |
| ·小结 | 第89-91页 |
| 第四章 二级模糊综合评判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 第91-102页 |
| ·概述 | 第91页 |
| ·模糊综合评判 | 第91-93页 |
| ·基本概念 | 第91页 |
| ·模糊综合评判 | 第91-93页 |
| ·建立边坡的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第93-98页 |
| ·边坡稳定性的分级标准及作用因素的选取 | 第93-94页 |
| ·评价因素的隶属度确定以及权重分配 | 第94-97页 |
| ·各作用因素权重的确定 | 第97页 |
| ·建立单因素模糊评判矩阵(一级模糊综合评判) | 第97-98页 |
| ·二级模糊综合评判 | 第98页 |
| ·评定结果分析 | 第98页 |
| ·工程实例分析 | 第98-102页 |
| ·工程应用实例一 | 第98-100页 |
| ·工程应用实例二 | 第100-102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 第102-104页 |
| ·结论 | 第102页 |
| ·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 第102-1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4-109页 |
| 致谢 | 第109-11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