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2页 |
| ·光学薄膜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 第13-17页 |
| ·本课题研究背景 | 第17-19页 |
|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19-22页 |
| 第2章 薄膜光学的理论基础 | 第22-37页 |
| ·薄膜光学引言 | 第22页 |
| ·麦克斯韦方程组 | 第22-23页 |
| ·光学导纳 | 第23-24页 |
| ·薄膜的特征矩阵 | 第24-28页 |
| ·薄膜优化设计理论 | 第28-35页 |
| ·光学薄膜优化设计的原理 | 第28-30页 |
| ·评价函数的形式 | 第30-32页 |
| ·评价函数的形式 | 第32-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 第3章 消偏振理论 | 第37-57页 |
| ·引言 | 第37-38页 |
| ·Costich的消偏振理论 | 第38-43页 |
| ·消偏振的1/4λ膜系 | 第43-47页 |
| ·受抑全反射消偏振膜 | 第47-50页 |
| ·金属-介质消偏振膜 | 第50-52页 |
| ·双折射消偏振膜 | 第52-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4章 Gilo消偏振膜系的分析 | 第57-66页 |
| ·膜系的偏振效应 | 第57-60页 |
| ·设计步骤 | 第60-61页 |
| ·理论背景 | 第61-62页 |
| ·Gilo的膜系设计 | 第62-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5章 消偏振分光膜系的设计 | 第66-84页 |
| ·光学薄膜材料 | 第66-68页 |
| ·可见光波段的消偏振设计 | 第68-71页 |
| ·红外波段的消偏振分光膜系设计 | 第71-80页 |
| ·基于Gilo思想的红外消偏振分光膜系设计 | 第72-76页 |
| ·冕牌K9玻璃为基底材料的设计 | 第72-74页 |
| ·重火石ZF-7玻璃为基底材料的设计 | 第74-76页 |
| ·Thelen消偏振分光膜系设计的红外拓展 | 第76-77页 |
| ·基于受抑全反射原理的红外膜 | 第77-80页 |
| ·材料色散对消偏振膜的影响 | 第80-82页 |
| ·消偏振分光棱镜的制作要求 | 第82-83页 |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 第6章 消偏振分光棱镜的性能分析及优化 | 第84-100页 |
| ·基于非对称结构的消偏振设计 | 第84-91页 |
| ·基于ZnS、Al_2O_3、MgF_2的设计 | 第85-88页 |
| ·基于Ta_2O_5、Al_2O_3、SiO_2的设计 | 第88-91页 |
| ·消偏振分光棱镜的特性分析 | 第91-99页 |
| ·入射角对消偏振性能的影响 | 第92-93页 |
| ·折射率对消偏振性能的影响 | 第93-96页 |
| ·消偏振膜系的优化 | 第96-99页 |
|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 第7章 受抑全内反射的相位特性研究及新的消偏振分析方法 | 第100-112页 |
| ·相位特性的研究 | 第100-106页 |
| ·消偏振条件新的分析方法 | 第106-108页 |
| ·基于受抑全内反射的超宽带消偏振膜系 | 第108-11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 第8章 金属-介质膜消偏振的理论设计与实验测量 | 第112-128页 |
| ·可见波段的金属-介质膜消偏振分光镜设计 | 第112-114页 |
| ·红外波段的金属-介质膜消偏振分光镜设计 | 第114-119页 |
| ·反射相移的测量方法 | 第119-122页 |
| ·NPBS的实验测量结果 | 第122-1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 结论 | 第128-1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1-142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42-144页 |
| 致谢 | 第144-145页 |
| 个人简历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