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 ·移动通信概述 | 第9-17页 |
| ·移动通信发展历史 | 第9-11页 |
| ·双工复用模式和多址接入方法 | 第11-13页 |
|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 第13-16页 |
| ·当前无线接入系统发展状况 | 第16-17页 |
| ·当前宽带接入系统 | 第17页 |
| ·本文的结构及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 第2章 HSDPA提出的背景及关键技术 | 第19-29页 |
| ·HSDPA技术背景 | 第19-20页 |
| ·HSDPA技术简介和演进 | 第20-22页 |
| ·HSDPA发展思路和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分析 | 第22-24页 |
| ·HSDPA技术概述 | 第24-26页 |
| ·主要新增功能的设备 | 第25-26页 |
| ·性能情况 | 第26页 |
| ·关键技术 | 第26-28页 |
| ·快速L1 H-ARQ技术 | 第26-27页 |
| ·自适应调制和编码 | 第27页 |
| ·快速分组调度,时序安排和调度从RNC转移到Node B | 第27-28页 |
| ·短帧长度(TTI=2ms) | 第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3章 信道编码及物理层参数 | 第29-42页 |
| ·概述 | 第29-30页 |
| ·HSDPA信道编码及物理层参数特点 | 第30-41页 |
| ·无线电帧 | 第30-31页 |
| ·高速下行信道 | 第31-32页 |
| ·正交相移键控 | 第32-33页 |
| ·上下行物理信道结构 | 第33-35页 |
| ·自适应调制和编码 | 第35-37页 |
| ·混合ARQ与分组高度功能 | 第37-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4章 HSDPA仿真 | 第42-60页 |
| ·概述 | 第42页 |
| ·HSDPA技术与R99比较 | 第42-46页 |
| ·资源方面 | 第42-44页 |
| ·覆盖方面 | 第44-45页 |
| ·容量方面 | 第45-46页 |
| ·仿真参数设置 | 第46-47页 |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47-56页 |
| ·基站扇区发射功率情况分析 | 第47-48页 |
| ·扇区吞吐量的分析 | 第48-56页 |
| ·HSDPA网络规划建议 | 第56-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5章 HSDPA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 第60-65页 |
| ·HSDPA中存在的缺陷 | 第60-62页 |
| ·CDMA/TDMA的实现方案 | 第62-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结论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个人简历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