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35页 |
1.硫氧还蛋白研究 | 第10-17页 |
·Trx的种类 | 第10-11页 |
·Trx的氧化还原机制 | 第11-12页 |
·Trx靶蛋白的研究 | 第12页 |
·Trx的生物功能 | 第12-16页 |
·植物叶绿体中的功能 | 第13页 |
·植物线粒体内的功能 | 第13-14页 |
·Trx h家族与胞质硫氧还蛋白 | 第14页 |
·Trx与自交不亲和 | 第14页 |
·Trx参与抗胁迫 | 第14页 |
·Trx对淀粉合成代谢、种子发芽和苗发育的影响 | 第14-16页 |
·Trx与机体抗氧化 | 第16页 |
·转反义Trx s基因小麦研究 | 第16-17页 |
2.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第17-27页 |
·蛋白质组学概念 | 第17页 |
·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 | 第17-21页 |
·双向电泳 | 第18-19页 |
·生物质谱技术 | 第19-20页 |
·其它新技术 | 第20-21页 |
·功能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21-23页 |
·功能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内容 | 第22页 |
·功能蛋白质组学的主要研究手段 | 第22页 |
·功能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22-23页 |
·小麦蛋白质组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种子蛋白研究 | 第23-24页 |
·其它蛋白质研究 | 第24-25页 |
·谷蛋白聚集体的研究 | 第25页 |
·小麦差异蛋白质组研究 | 第25-26页 |
·双向电泳在生长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 第26-27页 |
3.本研究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5页 |
第二章 转基因小麦种子蛋白质组分析 | 第35-81页 |
前言 | 第35-37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37-48页 |
·实验材料 | 第37-41页 |
·实验方法 | 第41-48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48-70页 |
·小麦种子可溶性总蛋白提取和浓度测定 | 第48页 |
·小麦种子蛋白2-DE图谱及图像分析 | 第48-51页 |
·双向电泳图谱的重复性 | 第48-49页 |
·小麦种子蛋白质图谱的表达差异 | 第49-51页 |
·差异表达蛋白的MALDI-TOF-MS鉴定 | 第51-57页 |
·已鉴定的差异蛋白的功能分析 | 第57-65页 |
·野生型小麦成熟种子中高表达的蛋白质 | 第57-59页 |
·转基因小麦成熟种子中高表达的蛋白质 | 第59-61页 |
·野生型小麦萌发种子中高表达的蛋白质 | 第61-62页 |
·转基因小麦萌发种子中高表达的蛋白质 | 第62-63页 |
·反义Trx s基因在小麦籽粒代谢中的作用 | 第63-65页 |
·部分差异蛋白结构预测 | 第65-70页 |
·部分差异蛋白的二级结构预测 | 第65-66页 |
·部分差异蛋白的二硫键预测 | 第66-69页 |
·部分差异蛋白的高级结构预测 | 第69-70页 |
3.讨论与结论 | 第70-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第三章 反义Trx s基因对小麦种子蛋白质组分及其降解的调控效应 | 第81-97页 |
前言 | 第81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81-85页 |
·实验材料 | 第81-82页 |
·实验方法 | 第82-85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85-93页 |
·反义Trx s基因对小麦胚乳KC1可溶性蛋白组分的影响 | 第85-87页 |
·小麦胚乳KC1可溶性蛋白组成分析 | 第85-86页 |
·小麦胚乳KC1可溶性蛋白不同组分的PAGE分析 | 第86-87页 |
·反义Trx s基因对小麦籽粒储藏蛋白降解特性的影响 | 第87-89页 |
·反义Trx s基因对小麦胚乳谷蛋白的影响 | 第87-88页 |
·反义Trx s基因对小麦胚乳储藏蛋白降解特性的影响 | 第88-89页 |
·反义Trx s基因对小麦胚蛋白的影响 | 第89-90页 |
·反义Trx s基因对小麦籽粒thiocalsin的影响 | 第90页 |
·反义Trx s基因对小麦籽粒苹果酸脱氢酶的影响 | 第90-91页 |
·反义Trx s基因对小麦籽粒苹果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90-91页 |
·反义Trx s基因对小麦籽粒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的影响 | 第91页 |
·反义Trx s基因对小麦籽粒谷丙转氨酶的影响 | 第91-92页 |
·反义Trx s基因对小麦籽粒内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 第92页 |
·反义Trx s基因对小麦籽粒谷氨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92-93页 |
3.讨论与结论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7页 |
第四章 反义Trx s基因对小麦种子淀粉降解的调控效应 | 第97-107页 |
前言 | 第97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97-99页 |
·实验材料 | 第97-98页 |
·实验方法 | 第98-99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99-103页 |
·反义Trx s基因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第99页 |
·反义Trx s基因对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第99-100页 |
·反义Trx s基因对脱支酶活性的影响 | 第100页 |
·反义Trx s基因对α-淀粉酶同工酶的影响 | 第100-103页 |
·不同成熟时期胚乳淀粉酶同工酶 | 第100-101页 |
·不同萌发时期胚乳淀粉酶同工酶 | 第101-102页 |
·不同萌发时期胚淀粉酶电泳 | 第102-103页 |
·反义Trx s基因对小麦籽粒萌发过程中醛缩酶(ALD)活性的影响 | 第103页 |
3.讨论与结论 | 第103-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7页 |
第五章 反义Trx s基因对抗氧化酶等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107-125页 |
前言 | 第107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107-111页 |
·实验材料 | 第107-109页 |
·实验方法 | 第109-111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111-120页 |
·反义Trx s基因对POD的影响 | 第111-113页 |
·反义Trx s基因对POD活性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反义Trx s基因对POD同工酶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不同成熟时期POD同工酶 | 第112页 |
·不同萌发时期POD同工酶 | 第112-113页 |
·反义Trx s基因对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影响 | 第113-115页 |
·反义Trx s基因对小麦籽粒APX活性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反义Trx s基因对小麦籽粒APX同工酶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不同萌发时期APX同工酶 | 第114-115页 |
·不同成熟时期APX同工酶 | 第115页 |
·反义Trx s基因对小麦籽粒SOD的影响 | 第115-117页 |
·不同萌发时期SOD同工酶 | 第115-116页 |
·不同成熟时期SOD同工酶 | 第116-117页 |
·反义Trx s基因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 第117-119页 |
·反义Trx s基因对小麦籽粒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117-118页 |
·反义Trx s基因对小麦籽粒过氧化氢酶同工酶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反义Trx s基因对小麦籽粒硬度的影响 | 第119-120页 |
·反义Trx s基因对小麦籽粒萌发吸水速度的影响 | 第120页 |
3.讨论与结论 | 第120-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5页 |
论文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第125-129页 |
英文摘要 | 第129-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