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1 前言 | 第9-10页 |
| ·研究背景与科学意义 | 第9-10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 ·分子标记 | 第10-13页 |
| ·第一代DNA标记 | 第10-11页 |
| ·第二代DNA标记 | 第11页 |
| ·第三代DNA标记 | 第11-13页 |
| ·IGF的研究进展 | 第13-22页 |
| ·禽类生长轴及其对生长的调节 | 第13-14页 |
| ·IGF的发现 | 第14页 |
| ·IGF家族概述 | 第14-15页 |
| ·IGFs的结构 | 第15-16页 |
| ·IGFⅡ的生物学功能 | 第16-19页 |
| ·IGFⅡ的多态性研究 | 第19页 |
| ·IGFⅡ与生物个体生长发育的关系 | 第19-20页 |
| ·IGFⅡ与肿瘤的关系 | 第20页 |
| ·IGFⅡ与产肉性能的相关 | 第20-21页 |
| ·IGFⅡ与激素的相互调节 | 第21页 |
| ·其它激素的影响 | 第21-22页 |
| 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2页 |
| 4 材料与方法 | 第22-31页 |
| ·试验材料 | 第22-26页 |
| ·鹅的饲养 | 第22页 |
| ·生长、屠宰指标 | 第22-23页 |
| ·菌株 | 第23页 |
| ·克隆载体 | 第23页 |
| ·酶与试剂 | 第23页 |
| ·缓冲液与常用试剂的配制 | 第23-25页 |
| ·培养基 | 第25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 ·试验方法 | 第26-31页 |
|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26页 |
| ·血液中总DNA提取步骤: | 第26页 |
| ·DNA质量检测 | 第26-27页 |
| ·PCR反应 | 第27页 |
|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27页 |
| ·PCR产物的回收 | 第27-28页 |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CaC12法) | 第28页 |
| ·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 | 第28页 |
| ·重组质粒的转化 | 第28-29页 |
| ·质粒DNA的小规模提取一碱裂解法 | 第29页 |
| ·质粒DNA的大量制备 | 第29-30页 |
| ·重组质粒大小的快速鉴定一Cracking法 | 第30页 |
| ·10%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25ml体积,0.1cm胶条)制作及电泳 | 第30-31页 |
| ·硝酸银染色方法 | 第31页 |
| 5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1-32页 |
| ·群体遗传变异统计量 | 第31页 |
| ·模型建立 | 第31-32页 |
| 6 结果与分析 | 第32-41页 |
| ·早期生长发育研究结果 | 第32-35页 |
| ·测量项目及方法 | 第32页 |
| ·吉林白鹅早期体重变化 | 第32-35页 |
| ·IGFⅡ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检测 | 第35-39页 |
| ·IGFⅡ外显子2 SNPs分析 | 第35-36页 |
| ·SSCP检测结果 | 第36页 |
| ·IGFⅡ外显子3的SNPs检测及测序分析 | 第36-39页 |
| ·IGFⅡ基因的群体遗传学分析 | 第39-40页 |
| ·IGFⅡ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及Hardy-weinberg平衡态的检验 | 第39页 |
| ·IGFⅡ基因不同基因型对体重的影响 | 第39-40页 |
| ·IGFⅡ基因不同基因型与生产性能的相关性 | 第40-41页 |
| 7 讨论 | 第41-46页 |
| ·关于吉林白鹅生长发育规律 | 第41页 |
| ·关于SSCP检测方法影响因素 | 第41-43页 |
| ·PCR模板DNA的质量 | 第41-42页 |
| ·关于PCR的影响因素 | 第42页 |
| ·影响SSCP检出率的因素 | 第42-43页 |
| ·鹅IGFⅡ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群体遗传学分析 | 第43-44页 |
| ·鹅IGFⅡ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生长和体组成性状的关系 | 第44-46页 |
| 8 结论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作者简历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