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0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一)关于和谐社会 | 第10页 |
(二)关于多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 | 第10-11页 |
(三)关于和谐社会中的政府角色 | 第11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一)文献法 | 第11-12页 |
(二)田野调查法 | 第12页 |
(三)比较研究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地方政府在和谐青海构建中的角色定位的界定 | 第13-23页 |
一 角色与角色定位 | 第13页 |
(一)角色的概念 | 第13页 |
(二)角色定位的概念 | 第13页 |
二 地方政府角色的独特性 | 第13-15页 |
(一)地方人民政府与中央人民政府角色定位的比较 | 第13-14页 |
(二)地方人民政府与基层人民政府角色定位的比较 | 第14页 |
(三)青海地方政府的界定 | 第14-15页 |
三 地方政府在和谐青海构建中的目标设立 | 第15-18页 |
(一)构建和谐青海的经济目标 | 第15-16页 |
(二)构建和谐青海的政治目标 | 第16页 |
(三)构建和谐青海的文化目标 | 第16-17页 |
(四)构建和谐青海的民生目标 | 第17-18页 |
四 地方政府在和谐青海构建中的价值定位 | 第18-20页 |
(一)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为宗旨 | 第18-19页 |
(二)以稳定为条件,以发展为主线 | 第19页 |
(三)以和为贵,达成和谐 | 第19-20页 |
五 地方政府在和谐青海构建中充当的角色 | 第20-23页 |
(一)维护政治和谐稳定 | 第20页 |
(二)引导经济快速发展 | 第20-21页 |
(三)传播弘扬特色文化 | 第21页 |
(四)推动社会事业前进 | 第21页 |
(五)缔造生态平衡高原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地方政府在和谐青海构建中的施政条件 | 第23-32页 |
一 地广人稀,地形复杂,气候干旱 | 第23-24页 |
二 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恶化 | 第24-25页 |
三 民族多样,差异巨大,容易发生误解和纠纷 | 第25-26页 |
四 农业弱小,草原广布,开发程度低,经济落后 | 第26-27页 |
五 资源丰富,人均资源丰富,经济社会发展快 | 第27-28页 |
六 建设和谐青海的责任巨大 | 第28-32页 |
(一)地理上战略地位重要 | 第28页 |
(二)生态上关系全国平衡 | 第28页 |
(三)社会和谐上关系国家稳定 | 第28页 |
(四)发展水平的非均衡 | 第28-29页 |
(五)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 第29-30页 |
(六)风俗习惯的复杂性 | 第30页 |
(七)民族心理的认同感差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地方政府在和谐青海构建中的施政方式 | 第32-42页 |
一 和谐政治建设中的调节方式 | 第32-33页 |
(一)协调、协商的概念 | 第32页 |
(二)协调、协商在青海的作用 | 第32-33页 |
(三)提升地方政府的自主性 | 第33页 |
二 经济社会发展中缩小差异的规划方式 | 第33-34页 |
三 和谐民族关系的营造方式 | 第34-38页 |
(一)着重处理好民族利益、民族权利和民族发展问题 | 第34-35页 |
(二)认真处理好维护国家统一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 | 第35-36页 |
(三)协调好国家利益和自治地方政府利益的关系 | 第36-37页 |
(四)按照《民族区域自治法》进行区域自治 | 第37-38页 |
四 立足发展的推进方式 | 第38-42页 |
(一)绿色发展 | 第38-39页 |
(二)跨越发展 | 第39页 |
(三)统筹发展 | 第39-40页 |
(四)和谐发展 | 第40-42页 |
第五章 对地方政府在和谐青海构建中的角色定位的评估 | 第42-52页 |
一 正确的政治定位的成效 | 第42-43页 |
二 准确的经济定位的成效 | 第43-47页 |
三 营造氛围的文化定位的成效 | 第47-48页 |
四 和谐社会定位的成效 | 第48-50页 |
五 维护生态定位的成效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