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概述 | 第9页 |
·辅酶Q_(10)的物化性质及生化作用 | 第9-11页 |
·物理性质 | 第9页 |
·化学性质 | 第9-10页 |
·生化作用 | 第10-11页 |
·辅酶Q_(10)的应用 | 第11-13页 |
·临床应用 | 第11-12页 |
·在保健品及化妆品中的应用 | 第12-13页 |
·辅酶Q_(10)的制备方法 | 第13-14页 |
·动植物组织提取法 | 第13页 |
·植物细胞培养法 | 第13页 |
·化学合成法 | 第13-14页 |
·微生物发酵法 | 第14-17页 |
·辅酶Q_(10)的微生物发酵法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发酵法生产辅酶Q_(10)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2 辅酶Q_(10)的检测方法研究 | 第19-33页 |
·概述 | 第19-21页 |
·辅酶Q_(10)的定性方法 | 第19页 |
·辅酶Q_(10)的定量方法 | 第19-2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实验试剂 | 第21页 |
·仪器设备 | 第21页 |
·辅酶Q_(10)的提取方法 | 第21页 |
·辅酶Q_(10)的定性方法 | 第21-22页 |
·薄层色谱-紫外分光光度法(TLC-UV)定量方法 | 第22-23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第23-24页 |
·TLC-UV法与HPLC法的对比 | 第2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4-32页 |
·辅酶Q_(10)的定性鉴定 | 第24-26页 |
·辅酶Q_(10)的薄层色谱紫外分光光度法定量 | 第26-30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第30-31页 |
·TLC-UV与HPLC法实验结果对比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 辅酶Q_(10)提取工艺的确定 | 第33-43页 |
·概述 | 第33-34页 |
·极性溶剂提取法 | 第33页 |
·非极性溶剂提取法 | 第33页 |
·醇碱皂化法 | 第33页 |
·碱皂化法 | 第33-34页 |
·超声波辅助提取 | 第3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34-35页 |
·醇碱皂化提取法 | 第35页 |
·超声辅助皂化提取法 | 第35页 |
·两种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35页 |
·超声辅助皂化提取工艺优化 | 第35-3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6-41页 |
·两种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36-38页 |
·溶剂浓度的确定 | 第38-39页 |
·萃取次数的确定 | 第39页 |
·正交实验结果及方差分析 | 第39-41页 |
·验证试验 | 第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4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43-53页 |
·引言 | 第4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实验试剂 | 第43页 |
·实验仪器 | 第43页 |
·菌种和培养基 | 第43-44页 |
·实验方法 | 第4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4-51页 |
·培养基的优化 | 第44-47页 |
·无机盐对产辅酶Q_(10)产量的影响 | 第47-50页 |
·发酵条件的确定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5 辅酶Q_(10)的纯化 | 第53-58页 |
·引言 | 第53-5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4-56页 |
·实验试剂 | 第54页 |
·主要仪器 | 第54页 |
·实验装置图 | 第54-55页 |
·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6-57页 |
·薄层检测结果 | 第56-57页 |
·HPLC纯度检测结果 | 第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58-60页 |
·主要结论 | 第58页 |
·建议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