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行政法论文

从行政法的角度看待拆迁的利益平衡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导言第12-13页
第一章 中国城市房屋拆迁的一般概述和发展历程第13-21页
 第一节 中国城市房屋拆迁的概念和特征第13-14页
  一、城市房屋拆迁的概念第13页
  二、城市房屋拆迁的特征第13-14页
 第二节 中国城市动迁制度的历史演变第14-17页
  一、1991 以前:以国家调控为主第14-15页
  二、1991 以后:体现法制化、市场化思路第15-17页
 第三节 中国城市房屋拆迁面临的新机遇第17-21页
  一、土地征收有前提,促使公共利益法律化第18-19页
  二、政府权力受限制,引导公民维护自身权益第19-20页
  三、被拆迁人利益受保护,体现法律正义性第20-21页
第二章 中国城市房屋拆迁工作的问题分析第21-31页
 第一节 立法上先天不足,法律存在缺陷第21-24页
  一、指导思想存在偏差第21-22页
  二、权力界限擅自逾越第22页
  三、具体规定有欠妥当第22-24页
 第二节 执行上界限不清,政府急功近利第24-27页
  一、拆迁目的有误第24-25页
  二、强制手段滥用第25-26页
  三、拆迁监管不力第26-27页
 第三节 司法上功能缺位,法院监督软弱第27-31页
  一、法律规定欠缺第27-28页
  二、司法监督不力第28-31页
第三章 国外房屋拆迁制度的经验启示第31-42页
 第一节 美国的拆迁制度第31-33页
  一、公共利益排除为了某个个体利益损害另一个个体利益第31-32页
  二、正当程序限制政府权力的使用第32页
  三、公平补偿确保补偿被征用者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第32-33页
 第二节 法国的拆迁制度第33-36页
  一、行政阶段:审核公共利益目的和确定不动产的转让第34页
  二、司法阶段:裁判所用权转移和决定补偿金的数额第34-35页
  三、另设紧急程序和特别紧急程序:维护公共利益第35-36页
 第三节 德国的拆迁制度第36-38页
  一、以政府机关为主导第36-37页
  二、进行全面补偿第37-38页
 第四节 三个国家拆迁制度的特点比较第38-39页
  一、补偿标准不尽相同第38页
  二、启动征收要求不同第38页
  三、立法指导思想不同第38-39页
 第五节 国外拆迁制度的启示第39-42页
  一、征收条件上:国内随意宽松和国外严格限定的区别第39-40页
  二、程序设计上:国内偏重强制和国外完善正当的区别第40页
  三、补偿标准上:国内简单片面和国外人性全面的区别第40-42页
第四章 中国城市房屋拆迁工作的自身探索第42-58页
 第一节城市拆迁凸显利益分化——以“史上最牛的钉子户”为例第42-47页
  一、拆迁人利益和被拆迁人利益冲突最为直接第43-44页
  二、拆迁人利益和政府利益关系密切第44页
  三、被拆迁人利益和政府利益紧张对立第44-46页
  四、社会利益和政府利益有所不同第46-47页
 第二节 追求利益平衡为应行之举——以“南京拆迁新政”为例第47-54页
  一、个体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平衡关系第47-49页
  二、设定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平衡点第49-51页
  三、寻求各方的利益平衡第51-54页
 第三节 政府职能定位为重中之重——以“上海世博园区动迁项目”为例第54-58页
  一、弱势群体的保护者角色第55页
  二、公私利益的协调者角色第55-56页
  三、依法拆迁的管理者角色第56-58页
第五章 中国城市房屋拆迁工作的完善和展望第58-63页
 第一节 中国城市房屋拆迁工作的近期完善第58-60页
  一、立法层面:《物权法》取代原有《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58页
  二、司法层面:突出司法监督与司法独立第58-59页
  三、行政层面:世博动迁项目提供“阳光动迁”现实参考第59-60页
 第二节 中国城市房屋拆迁工作的未来展望第60-63页
  一、提高补偿标准第60页
  二、界定公共利益第60-61页
  三、加强监督力度第61-62页
  四、扩大救济范围第62-63页
结语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7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67-68页
后记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东方锅炉改制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下一篇:加速新鲜垃圾稳定化的回灌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