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综述 | 第9-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 | 第10页 |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 | 第11页 |
·目前国内相关研究的现状 | 第11-13页 |
2 对教育衔接的理论探讨 | 第13-19页 |
·对教育衔接的概念理解 | 第13页 |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衔接理论诊释 | 第13-15页 |
·思想政治教育 | 第13-14页 |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 第14页 |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中的教育衔接理论 | 第14-15页 |
·教育衔接与教育相关因素的关系 | 第15-16页 |
·教育连贯性与教育衔接 | 第15页 |
·教育社会化与教育衔接 | 第15-16页 |
·教育终身化与教育衔接 | 第16页 |
·国内关于教育衔接的相关理论 | 第16-18页 |
·国外关于教育衔接的相关理论 | 第18-19页 |
3 大学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必要性研究 | 第19-30页 |
·目前的大学新生的基本思想政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 第19-21页 |
·目前大一新生的政治、思想状况 | 第19-20页 |
·大一新生的道德状况 | 第20页 |
·大一学生的心理状况 | 第20-21页 |
·大一新生对大学的不适应性状况 | 第21页 |
·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状态的分析 | 第21-30页 |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与学习能力衔接 | 第22-23页 |
·心理健康教育衔接 | 第23-24页 |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与实践能力衔接 | 第24-25页 |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衔接 | 第25-27页 |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衔接 | 第27-28页 |
·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状态的综合比较 | 第28-30页 |
4 产生目前状况的原因分析 | 第30-33页 |
·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限制了高中、大学的有效沟通 | 第30页 |
·目前社会环境下,家庭与学生不够重视 | 第30-31页 |
·高校改革后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教育局面 | 第31-32页 |
·“应试教育”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干扰 | 第32-33页 |
5 大学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衔接的实施举措研究 | 第33-51页 |
·做好大学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衔接工作的几个原则 | 第33-35页 |
·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系统性原则 | 第33-34页 |
·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协调性原则 | 第34-35页 |
·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若干理念 | 第35-38页 |
·坚持人本精神,促进青年人的全面发展—树立衔接意识 | 第35-36页 |
·构建“双向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结构—激发受教育者自身潜能 | 第36页 |
·坚持“全员育人”,杜绝教育“盲点”—消除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痕迹 | 第36-37页 |
·分层次的教育标准,实现个性发展与共性需求的和谐统一—认同差异性,多层面的的衔接 | 第37-38页 |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习和现实社会的相互渗透—扩展衔接教育领域 | 第38页 |
·作好衔接工作的具体内容 | 第38-43页 |
·理论教育课程的衔接 | 第39-40页 |
·心理教育衔接 | 第40-41页 |
·实践活动的衔接 | 第41-42页 |
·教育环境的衔接 | 第42页 |
·教育评价体系的衔接 | 第42-43页 |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衔接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43-46页 |
·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前延、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后延,以便及早的实现对接 | 第43-44页 |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承担着更加重要的教育责任,应该发挥更大的主动性 | 第44-45页 |
·高中和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衔接要注意与社会需求的整体衔接 | 第45-46页 |
·设计出高中、大学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衔接模板 | 第46-49页 |
·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保障条件 | 第49-51页 |
结束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在校期间科研情况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