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第一章 城市郊区化的背景 | 第9-14页 |
| ·郊区的定义 | 第9页 |
| ·郊区化的涵义 | 第9-11页 |
| ·郊区化的概念 | 第9-10页 |
| ·广义郊区化与狭义郊区化 | 第10页 |
| ·城市郊区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 第10-11页 |
| ·城市郊区化产生的背景 | 第11页 |
| ·城市郊区化的表现形式 | 第11-14页 |
| ·产业的郊区化 | 第11-12页 |
| ·交通设施的郊区化 | 第12页 |
| ·人口的郊区化 | 第12-13页 |
| ·居住的郊区化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中国的城市郊区化 | 第14-35页 |
| ·郊区化现象的出现 | 第14-15页 |
| ·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中国城市郊区化的历史发展过程 | 第16-18页 |
| ·中国城市郊区化的特点 | 第18-20页 |
| ·郊区化呈现被动式发展趋势 | 第18页 |
| ·工业郊区化较居住郊区化先行 | 第18-19页 |
| ·郊区化的扩展的范围有限 | 第19页 |
| ·城市中心区的繁荣与郊区化并存 | 第19页 |
| ·社会阶层的地域分异状况不明显 | 第19-20页 |
| ·郊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 第20页 |
| ·中国城市郊区化的动因 | 第20-24页 |
|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郊区化的内在动力 | 第21页 |
| ·土地有偿制度和货币分房政策的推动 | 第21页 |
| ·居住环境的差异促进了住宅的郊区化 | 第21-22页 |
| ·交通条件的改善减少了居住郊区化的交通成本 | 第22页 |
| ·私车的普及对郊区化的有力推动 | 第22页 |
| ·郊区购物中心的兴起与居住郊区化的相互促进 | 第22-23页 |
| ·不可忽略的因素─第二宅的兴起 | 第23-24页 |
| ·全球化和新经济对郊区化的影响 | 第24页 |
| ·中国城市郊区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24-26页 |
| ·空间结构不合理 | 第25页 |
| ·基础建设滞后 | 第25页 |
| ·郊区化假象 | 第25页 |
| ·郊区化忧虑 | 第25-26页 |
| ·郊区化低效 | 第26页 |
| ·郊区化损害 | 第26页 |
| ·中国城市郊区化的发展趋势 | 第26-27页 |
| ·国外城市郊区化简介及对中国城市郊区化的启示 | 第27-35页 |
| ·英国的城市郊区化 | 第27-29页 |
| ·美国的城市郊区化 | 第29-31页 |
| ·西方发达国家人口郊区化的演变机制 | 第31-33页 |
| ·中西方人口郊区化的比较 | 第33-34页 |
| ·西方国家城市郊区化带给我们的启示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新市镇建设的探索 | 第35-40页 |
| ·新市镇的概念与内涵 | 第35-37页 |
| ·概念的提出 | 第35-36页 |
| ·内涵的评析 | 第36页 |
| ·对几个含混概念的辨析:新城、卫星城、新市镇 | 第36-37页 |
| ·中国新市镇建设的历史、现状与问题 | 第37-40页 |
| ·中国新市镇规划建设历史回顾 | 第37-38页 |
| ·中国新市镇规划建设现状与问题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新都市主义指导下的新市镇建设 | 第40-59页 |
| ·新都市主义的产生背景 | 第40-41页 |
| ·新都市主义理论溯源 | 第41-42页 |
| ·新都市主义的基本理念 | 第42-47页 |
| ·新都市主义的八大主张 | 第42-46页 |
| 1、限制城市边界,建设紧凑型城市 | 第42-43页 |
| 2、继承传统,复兴传统开发 | 第43页 |
| 3、以人为本,建设充满人情味的新社区 | 第43-44页 |
| 4、尊重自然,回归自然 | 第44页 |
| 5、提高公众对城市规划的参与性 | 第44页 |
| 6、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 第44-45页 |
| 7、回归传统习惯性的邻里关系 | 第45页 |
| 8、实现社会平等和公共福利的提高 | 第45-46页 |
| ·新都市主义的10 个特征 | 第46-47页 |
| ·新都市主义指导新市镇建设的具体策略 | 第47-51页 |
| ·沿快速轨道交通站点布置相对集中的住宅(运用TOD模式) | 第47-49页 |
| ·创造高密度与亲切宜人的邻里生活氛围(运用TND模式) | 第49-50页 |
| ·土地使用多样化,创建以步行为主的社区 | 第50页 |
| ·有边界的开发模式 | 第50-51页 |
| ·土地成片开发,建设街坊式社区 | 第51页 |
| ·新都市主义指导下的新市镇建设实例分析—华明镇小城镇建设 | 第51-59页 |
| ·项目概况 | 第51页 |
| ·华明模式 | 第51-54页 |
| ·新都市主义策略的具体应用 | 第54-59页 |
| 结语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