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绪论 | 第9-12页 |
| 一、实践上个别尝试和理论上认识探索阶段 | 第9页 |
| 二、暂停并制定交易规则阶段 | 第9-10页 |
| 三、有条件的放开和认可阶段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管理层收购的概念和特征 | 第12-19页 |
| ·管理层收购的概念 | 第12-13页 |
| ·国外关于管理层收购的概念 | 第12页 |
| ·国内关于管理层收购的概念 | 第12-13页 |
| ·本文关于管理层收购的界定 | 第13页 |
| ·管理层收购的特征 | 第13-19页 |
| ·管理层收购的法律特征 | 第13-16页 |
| ·管理层收购的国情特征 | 第16-19页 |
| 第二章 我国管理层收购中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形 | 第19-26页 |
| ·国有资产和国有资产流失的概念 | 第19-20页 |
| ·国有资产的概念 | 第19-20页 |
| ·国有资产流失的概念 | 第20页 |
| ·管理层收购中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形 | 第20-26页 |
| ·转让方、转让标的企业违规操作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 | 第21-22页 |
| ·受让方违规操作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 | 第22-23页 |
| ·转让方、受让方和中介机构恶意串通,低价转让国有产权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 | 第23页 |
| ·产权交易机构违规操作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 | 第23-24页 |
| ·出让价格低于“净资产值”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管理层收购中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 | 第26-31页 |
| ·政策上的缺陷 | 第26-28页 |
| ·出让主体的第一层双重身份:积极的出让方和审批决定方,降低了出让方的“讨价还价”能力 | 第26页 |
| ·出让主体的第二层双重身份:买卖规则的制订者和出卖方,存在着较大的权利寻租空间 | 第26-27页 |
| ·受让主体的双重身份:卖方的实际代理人和买方,卖方缺位,导致自买自卖,缺少抬高价格的动力 | 第27-28页 |
| ·立法上的漏洞 | 第28-31页 |
| ·出让方式上,允许协议出让,不强制采用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缺乏价格的竞争机制 | 第28-29页 |
| ·出让过程中,信息不透明、不对称,缺乏严格的信息披露机制和监督机制 | 第29页 |
| ·出让价格的确定机制不完善,缺乏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 | 第29-31页 |
| 第四章 经济法框架体系下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防范机制构建 | 第31-41页 |
| ·宏观调控法体系下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 第31-35页 |
| ·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下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 第31-33页 |
| ·产业法律制度下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 第33-35页 |
| ·市场管理法体系下的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 第35-41页 |
| ·竞争法律制度下的风险防范机制构建 | 第35-37页 |
| ·特别交易监管法律制度下的风险防范机制构建 | 第37-41页 |
| 结束语 | 第41-42页 |
| 注释 | 第42-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