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1 绪论 | 第15-2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5-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框架 | 第18-21页 |
·可能的创新及研究难点 | 第21-24页 |
·可能的创新 | 第21-23页 |
·研究难点 | 第23-2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4-55页 |
·引言 | 第24-25页 |
·早期的研究:分立与折衷 | 第25-27页 |
·新贸易理论:跨国公司被纳入一般均衡分析框架 | 第27-33页 |
·垂直跨国公司与要素比例(factor-proportion) | 第28-29页 |
·水平跨国公司与市场进入(market access) | 第29-30页 |
·统一的知识——资本模型(Knowledge-Capital Model) | 第30-33页 |
·企业的效率边界:1990年代末期以来的最新进展 | 第33-49页 |
·基于交易成本思路的产业均衡理论 | 第34-38页 |
·基于产权思路的跨国交易理论 | 第38-44页 |
·基于不完全信息条件的企业相遇(match)理论 | 第44-46页 |
·国内研究的最新进展 | 第46-49页 |
·经验研究 | 第49-52页 |
·测度方法 | 第49-50页 |
·就业、工资效应 | 第50-51页 |
·生产率效应 | 第51页 |
·技术扩散效应 | 第51-52页 |
·小结 | 第52-55页 |
3.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与当代国际生产组织变革概述 | 第55-80页 |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 | 第55-57页 |
·国际生产组织: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的新产物 | 第57-73页 |
·概念与内涵界定 | 第59-63页 |
·与其他相关范畴的比较 | 第63-68页 |
·驱动力量及主要特征 | 第68-72页 |
·国际生产组织形成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 第72-73页 |
·世界汽车工业生产组织嬗变:从福特制、丰田制到温特制 | 第73-79页 |
·小结 | 第79-80页 |
4. 国际生产组织兴起的基础和决定因素 | 第80-114页 |
·技术进步、迂回生产与垂直非一体化 | 第81-86页 |
·技术进步与迂回生产 | 第81-82页 |
·模块化生产与垂直非一体化 | 第82-86页 |
·生产可分性与工序最低成本曲线 | 第86-93页 |
·生产可分性与价值链切割 | 第86-89页 |
·工序最低成本曲线与外包发生条件 | 第89-93页 |
·要素禀赋、规模经济与比较优势 | 第93-102页 |
·要素禀赋与静态比较优势 | 第93-96页 |
·规模经济与动态比较优势 | 第96-102页 |
·交易成本、交易效率与制度安排 | 第102-112页 |
·交易成本、交易盈余与交易效率 | 第102-107页 |
·交易效率、制度安排与政府作用 | 第107-112页 |
·小结 | 第112-114页 |
5. 企业间分工、交易成本与生产组织方式选择 | 第114-139页 |
·封闭经济:企业间分工、生产成本与组织方式选择 | 第114-121页 |
·永康五金机械专业化产业区案例研究 | 第121-128页 |
·永康五金机械专业化产业区的发展概况 | 第121-123页 |
·永康五金机械专业化产业区分工结构演进 | 第123-128页 |
·开放经济:要素禀赋、交易成本与组织方式选择 | 第128-137页 |
·完全契约与北方国内生产 | 第129-130页 |
·不完全契约与国际生产 | 第130-133页 |
·不同供应模式下的比较 | 第133-137页 |
·小结 | 第137-139页 |
6. 中国融入国际生产组织的总体态势及政策建议 | 第139-163页 |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概况 | 第139-146页 |
·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增长实绩和结构变化 | 第140-142页 |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 第142-146页 |
·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生产的外贸和外资因素 | 第146-162页 |
·中国制造业的外贸和外资因素分析 | 第146-147页 |
·中国企业国际代工指数的测度 | 第147-151页 |
·中国出口企业“国际代工偏好”的制度动因 | 第151-155页 |
·出口企业国际代工的“市场隔层陷阱” | 第155-159页 |
·政策建议 | 第159-162页 |
·小结 | 第162-163页 |
7. 主要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163-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81页 |
附录 | 第181-187页 |
附录Ⅰ:生产环节的成本与实际价值 | 第181-183页 |
附录Ⅱ:成本最小化问题的求解 | 第183-185页 |
附录Ⅲ:变量选择和模型处理 | 第185-18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87-188页 |
后记 | 第188页 |